教育電視《古典詩歌集》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24/07/2019

我所觀看的是教育局教育電視於2016年製作的《古典詩歌集》。


片段中提到的二十五首詩作中,有五首是杜甫寫的,比重相當高。杜甫被後世譽為「詩聖」,是名愛國主義者,常透過詩作為平民百姓發聲,又在字裡行間反映時局和抒發對國勢的擔憂。他仕途坎坷,從一個卑微官職,降至一個左拾遺的官,後來竟又被貶職,被逼參軍後已再和朝廷無緣。然而,即使體弱多病、命運波折,仍無阻他對國家和政治的關心,無時無刻都憂國憂民,無疑是個偉人。


雖然我們在中二級的中文課時已學過杜甫的《客至》,但當時的我只是把這首詩當作普通課文一般讀誦,而沒有嘗試欣賞和體會詩人在詩中抒發的好客和愉悅之情。在這段教育電視中,旁白一邊朗讀詩歌,畫面一邊顯示相關景色,接著再以白話文簡單解釋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語譯內容。透過展示模擬詩人創作時的環境,讓觀眾真正感受到杜甫迎接友人來訪的喜悅。這亦令我更有興趣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詩作。


另外吸引到我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友人》。以往,李白在我腦海中的印象不過是一個酷愛飲酒和月亮的「詩仙」。然而,在這首詩中,李白流露了對朋友孤身遠行的深切同情和不捨。我沒有想過李白竟然如此有人情味。


這亦令我聯想到,雖然後人分析古人的詩作時,經常會認為他們為了令內容易於背誦,而刻意使用修辭手法。我不認同這種想法。古人吟詩作句時壓根沒想過要讓詩句流芳百世,純粹是為了抒發當刻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非為了成為後人的教材。


例如片段中第二十三首詩--王維的《山居秋暝》。若非單單為考試而分析這首詩,便會明白到詩人強烈希望反抗他人強加於他的「命運」。王維純粹是想讓世人知道不論他才華洋溢與否,也不願再次回復官場生活。後人(如學生)不但無視了他當時叛逆的心態,更認為古代詩人們造作、浮誇,絲毫不懂得欣賞或明白這些詩作。


我認為這段有關古典詩歌的教育電視製作尚算用心,宜附上詩詞賞析和創作背景,讓觀眾能深入了解詩中的境況和感情。除此之外,這類型的教育電視的確能透過向觀眾(尤其學生)呈現詩詞的景、人、事和情,令大家都能懂得欣賞古人的作品。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