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7/07/2019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撰寫的小説,是以歷史上的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爲本所撰寫的故事。裏面有不少精彩的環節,例如著名的「草船借箭」、「苦肉計」,「三氣周瑜」和「楊修之死」,也有很多獨特的人物、角色,包括見利忘義的呂布、深不見底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奸險機智的曹操和恃才放曠的楊修等。看了這本書後,我認爲「三顧茅廬」和「楊修之死」是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之一,想分享一下我的讀後感。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主要是描述劉備在東漢時期,由於需要擊敗曹操和孫權,求賢若渴,一次又一次探訪諸葛亮, 也一次又一次被拒絕,直到在第三次的顧草蘆,劉備痛哭説「諸葛亮不肯出山,天下老百姓的日子就難過了」。這句話感動了諸葛亮,於是他就出山了相助。這個故事顯示了劉備的恆心和修養。他一次去找諸葛亮,就被拒絕了,他沒放棄,再次找諸葛亮。現代社會的人多數講求效率,不成功就放棄,而不會誓不成功不罷休的。劉備三顧茅廬的例子值得我們學習。

「楊修之死」

「楊修之死」記述了曹操的主薄楊修所賣弄的小聰明。他口齒伶俐,可是他説話毫無顧忌,惹到曹操生他的氣。一次,曹操命人為他造一個花園,但他寫了一個「活」字在門上。楊修卻知道曹操的意思,告訴修造花園的人怎樣改造,讓曹操感到滿意。他一次又一次賣弄小聰明,讓曹操越來越嫌忌、討厭他, 直到一次楊修再次以「雞肋」的夜間通行口令,想出小聰明,命令軍中的士兵撤軍而回。曹操大怒,以擾亂軍心的罪名處死楊修。我認為雖然曹操生楊修的氣,把他處死是過分的,可是楊修不給面子曹操都應受懲罰,不值得同情。在小事上,例如修改花園的事上,這樣做對大局沒什麼大礙,可是用小聰明擾亂軍事的情況是大問題,有影響歷史的能力。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學識有小聰明並不是壞事,可是這些人要懂得適可而止,要三思才説話,否則會惹來麻煩。

我很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因爲可以從精彩的故事中學到很多道理。希望大家都喜歡這本書!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