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與收穫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4/07/2019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就是我的人生格言。在任何事情上,如果人們沒有付出任何努力,就沒有相應的回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會考0分與神奇小子》一書呢?作者呂宇俊曾經在2006年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現於使命浸信會(溫哥華)牧會作傳道人。在這樣成功的背後,原來他曾有一個辛酸的故事。他從小家庭並不富裕,他出身於單親、綜援家庭,父親曾加入黑社會,母親於其三歲時離家並另組家庭。他從小便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這個環境長大下,他認識了壞朋友,因此經常走堂,無心向學,最後會考取得零分,家人和老師都對他失望。但是上帝為你關起了一扇門,就必會再為你開啟另一扇窗,之後他認識了一位義工,幫助他認識上帝,憑著努力和堅持,三次重讀中四,並於1994年再參加會考,取得2A1B2D19分)的成績,最後他成為了老師。他將其故事自撰成《會考0分與神奇小子》一書,勉勵各位青少年只要努力就會成功,要勤奮讀書。

 

第二個例子是家傳戶曉的孔子。萬世師表的孔子是中國古時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共有弟子三千人,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和教導他們求學的態度和人生道理。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思想以仁為核心。「仁」即是要愛人,犧牲是成全仁的最高表現,即是「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政治上,他曾提出「禮」其核心是「正名」,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勤儉愛民,為臣者要符合於臣道,勇於台諫,為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為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孝順父母。孔子認為如果每一個人都盡自己的本份,扮演好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社會才可以井然有序,發展平穩。

 

 

孔子年少時家境貧窮,無法上學。可是他虛心求學,遍訪名師。他先後向郯子、萇弘、師襄子、老聃請教。他訪樂於萇弘、學鼓琴於師襄子、問禮於老聃。其次,他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他首創了私人講學風氣,無論是窮人或者是富有人家,也有機會讀書。他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強調人無論貴賤、貧富、智愚、善惡,都是教育的對象,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影響極其深遠。因此反映出,若果孔子在年少時不努力,他沒有付出時間和堅持學習,他便沒有如今的成就。

 

那麼有什麼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得到收穫呢?其實得到收穫是很簡單的事情。首先,我們可以為自己定立一個小目標,例如自己期望今天要溫習三個小時。靠着自己定立的小目標,一步一步地為自己定立學習計劃。第二,我們可以為自己定下一個簡單的時間表,進行溫習。這一個時間表可以提醒我們,要在適當的時候休息,適當的時間遊戲,適當的時間溫習,這樣便能有系統地完成工作。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的人生自然有不同的經歷,有苦澀的時候也有快樂的時候,人只要付出努力,吃苦和堅持,才可以獲得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