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3/07/2019

  三國演義 —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充滿著奇幻的奧秘,帶你走上一趟豐富的歷史之旅。那麼,是甚麼令這本名著歷久不衰,深深吸引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呢?這本名著記載著不同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楊修之死」等,這些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生動地呈現在你眼前,使你彷彿置身於當時的三國時代。

  在這麼多個故事之中,最能引起我反思的就是「楊修之死」。楊修的才華雖有多洋溢,但他自視過高,常常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楊修一而再,再而三猜中了曹操的心思,使曹操對他有所顧忌,最後連命也保不住了。他從曹操在花園的門上寫上一個「活」字,猜出他嫌園門太闊,而從「一合酥」的事件中又乘機賣弄小聰明,他還識破了曹操在夢中「意外」殺人的計謀,最後更憑「雞肋二字推測出曹操有意撤兵。我們要從楊修之死的歷史中引以為戒,如果借着自己過人的才華而自以為是,最後只會是自掘墳墓。

  另一個是我有所得著的便是「三氣周瑜」。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卻心胸狹窄,不懂變通,最終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周瑜雖是個卓越的軍事家,他才能出眾,足智多謀,可是他為人太執著,對芝麻麻綠豆等瑣碎小事也耿耿於懷。每個人有優點,但也會有缺點。周瑜接受不了別人在某方便比他強,這成了他的致命傷。如果你有優點,不要因此驕傲,但如果你有缺點,卻又不必沮喪。我們要從缺點中改過,用你的缺點成為你的推動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還有一山高」,我們應該從別人的優點中學習,接受並沒有人是完美的事實。與對手相輔相成,幫助大家成長,才是真正的聰明。

「臥龍升天」的故事雖短,當中卻承載著大大的道理。諸葛亮盡心盡力為國家效命,他氣色奄奄時仍不忘國事,交帶以後如遇戰亂時的對策,叮囑士兵們不要沮喪,至死時仍對國家忠心耿耿。諸葛亮未雨綢繆,早已為國家的戰事安排妥當,防患未然。他猜想到司馬懿不久之後便會料到自己的離世,於是預先準備一個木頭人來仿效自己,到敵軍入侵時便可把對方嚇退。我們也要學習諸葛亮,學會承擔責任,並且為未知的未來做打算。

  在「割髮代首」的故事中,曹操曾下一項指令,凡踐踏麥田的人便要受斬。當時,恰好有一隻小鳥飛過,曹操的馬受鳥的驚嚇,四周亂跑,踩壞了一片麥子。曹操不但沒有推卸責任,他更拔出劍要自刎,幸得眾將士及時阻止。曹操仍覺得要以身作則,不能因自己的地位而逃過刑法,於是便用劍割掉自己的頭髮,以代替自己的頭顱。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身體是父母賜給你的禮物,我們絕不能傷害自己的身體,只要把身體照顧好,才能算是對得起父母。可想而知,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割出自己的頭髮是一個極為不孝的行為。其實,曹操可以把責任推卸到那隻鳥或是馬兒身上,自己則可以絲毫無損,更不用背上不孝的罪名。可是,他並沒有這樣做。相反地,他勇敢的承擔了自己的過失。曹操過人的勇氣和正直感,成就了一個出色的軍事家。

  「三國演義」,是一件承載著滿滿道理的寶物,一邊讀這本書時,便可一邊把處事為人的道理袋進袋子裏。我們除了可以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外,更能以其中的故事作為借鏡,警惕自己不要重蹈覆轍。正正是這本書的每個故事也含著非凡的道理,使它成為了中國寶貴的鎮國之書。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