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雨中呼喊》閱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0/01/2019

還記得不久前,我讀了余華所寫的《活着》,被它的曲折劇情深深吸引著,這使得我再閱讀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余華將書中的「我」(孫光林)作為第一人稱,回憶著與哥哥孫光平、弟弟孫光明及父親孫廣才在南門的童年生活。相信每個人都有童年往事的回憶,它們大多都是歡樂、純真的。不過,在書中的「我」,承受了許多孩童不需面對的事。余華把書中的「我」寫得如同一位讀者,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將事情敘述著,彷彿事不關己;也能透過這個孩童窺看低層人物的生活和他們的命運。

 

「我」生活在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家庭,一個自鳴得意的無賴父親,無疑是個反面教材,沒有一般父親的親切和關懷,而是一句句的咒罵和斥責。這種行為,倒不如說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生活的苦,而不是強硬的表現。再說說「我」的兄長 — 孫光平,在書中的開始,他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村中活得十分平淡,但他一直以擺脫自己平庸的命運為目標,而「我」的弟弟孫光明,一個黃口小兒,常張牙舞爪以引起他人注意,卻不幸的迎來了死亡 — 為救一個男孩而溺死(沒有崇高至以自己的死去換取別人的生),那是多麼的可悲、可笑。而母親呢?軟弱了一生,只有在臨死之前才爆發出內心的憤懣和不甘。而「我」的爺爺孫有元,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 他在家中的地位極低,甚至連孫子也會無視他。他每天都被兒子斥責、被孫子捉弄。不過,他沒有向不公平的命運屈服,那怕是他離開世間前的一晚,也同樣如此。

 

如果說這本書中最精彩的情節,可算是「我」與養父、母 — 王立強李秀英的艱苦生活了。「我」忍受了父親和兄弟的排斥,被送到一個陌生人的家!雖然「我」和父親有着一層隔閡,但是,被親人所拋棄的感覺,會好受嗎?不過,「我」的養父王立強,是一個真正承擔養育「我」的「父親」,他對「我」充滿包容。可惜,他在最後卻為一個女人而引致家庭破裂。而養母李秀英,一個體弱多病的女人,一直只能躺在床上,是一個體弱得連穿上未乾透衣物也會發熱的人!但這個女人卻是「我」信賴的,是「我」的精神寄托,是「我」十分感激的人。

 

余華曾經說過:「在回想中的往事被抽去當初的情緒,只剩下了外殼。當我們凶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余華筆下的村莊,看似安逸平淡,卻夾雜着人性的善與惡。他用極為平淡的語調,寫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我們的路很長,路途中有着未知的困難、阻礙,但路還是要走下去。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