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看見——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8/05/2018

          這是幾年前曾被廣泛談論的書,我拖到這一兩年才看。

          作者是央視的記者,是<<看見>>的主持人,這節目像香港的星期六檔案或是鏗鏘集,雖是時事,卻更深入聆聽持份者的想法,用傳統新聞外的另一角度去剖析一件事。

          平常新聞裡,強調的是客觀,文章不能煽情,但做新聞的人,同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我記得曾聽過一句話:

一個有思想、有能力去分析事件的人,是無法中立客觀的。

         
          我想作者在處理一堆新聞素材時,也是有這個困擾吧。

          這本書是作者在採訪<<看見>>時的心路歷程,所以這絕對不是一本客觀的書。她只是寫下一些給予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

          作者不是念新聞系的,只是對文字情有獨鍾,只是誤打誤撞進了央視。

          做新聞做到客觀持平已是一門艱鉅的學問,對於一個沒念過新聞的人來說,更是困難。

          我在這書裡看見作者報導手法的改變,她曾經很尖酸,亦因為受訪者抹去淚水的一幕而被批評,她每一次的素材,都在瓦解她固有的成見,但這些我都無法在言語上組起來,因為看這本書時,我好像和作者一樣在重塑這自己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怎樣我也說不清,只是發現我們都是這時代的患者,做新聞只是病友之間的互相探問。

          書裡都有不少悲劇,好像變態殺人犯、小童集體自殺的事,我都發現了共通點——父母和小孩不善於溝通,彼此都不理解。

 

          小童集體自殺裡,我上了YOUTUBE看了內容,從來感情處理不是一門必修課,老師也未必知道如何教,但對於十二三歲的小朋友來說,情感開始塑造,但處於未完全成形的情況下,是極度危險和脆弱的。我看了書和YOUTUBE,很粗疏地推敲了:苗苗因對班上的小楊產生了感情,但人與人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他們兩人也因沒有好好溝通傷害了彼此,當然感情沒有好結果,苗苗更因此受到了侮辱,自尊被侵犯得體無完膚。政府的人還查到了有本青年雜誌,苗苗折了角的一頁,寫著一個女孩為愛死去的故事,十二三歲的小孩對愛已有初步的概念,老師和家長都只是避諱,不會解答他們對愛的疑惑,只會極力壓制這個話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對愛的慾望會消失,反而只會讓他們更抗拒和長輩談論,所有事情都忍著,直到彼此的洪溝擴大,心靈只能寄託在同齡的玩伴上,彼此間互相依存,但這個鏈結亦同時脆弱,一堆心智未成熟的人走在一起,只要其中一個關鍵條斷了,就很危險。第一個服毒自殺的是苗苗,也令到一群朋友集體的自殺,我猜於他們而言,朋友之間的情感比生死更重要。苗苗死去的日子是519,課室的桌子上都刻滿了519的字樣,校方的處理手法把校桌重新塗了一遍,但這代表孩子心裡的傷痕可被塗去嗎?不是的,但這也不能怪學校,他們的班主任也說到,從小都沒怎接受過心理的輔導,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教孩子們,只能對他們說服毒會胃痛,但一個十二三歲的人會接受這個說法嗎?

          這件事不是一個人的錯,是整個社會的風氣,大人們愈將一些敏感問題壓抑,但這不代表問題會解決,小孩只會愈不願意相信大人,心裡所有的情緒只能忍著,尤其對十二三歲有複雜內心世界的青年來說,這只不斷動搖著他們,最後周而復此,不懂溝通的問題繼續發生,再多一輪輪的悲劇。

 

          但我也是時代的患者,我也許是五十步笑百步,問題依舊沒有根治過,不懂溝通的問題彷彿只會世世代代傳下去,但我看這本書,知道了人生裡悲劇背後更多的問題成因,心裡好像沒那樣痛了,因為知道,自己不是這時代裡唯一的患者,幾乎每個人,都是時代的患者。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