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學。而習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1/01/2018
 

假如早已忘記初衷,努力的意義何在?
假如早已本末倒置,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考試本該是一次學習成果的檢驗,挑戰自己,用盡自己的能力嘗試。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考試只為了分高下,成為了決定一個人能力的唯一方法。成績表上的分數,早已比所學習到的知識顯得更為重要。為了考試,人又可以去到多盡?


形形色色的補習班、補底拔尖層出不窮,到底所謂的補習是真的為了學生學習知識,還是為了應付艱澀的考試?到底是真的為學生著想,還是一種利用羊群心理的賺錢手法?


考試的題目千變萬化,什至為了考驗學生而設下一個又一個陷阱,是真的有必要,還是為了扣分而出題?


學習,永遠是人生重要的一環,然而,並不是人生的全部。為了學習,放棄所有享樂的時間,放棄與人相處的時間,放棄真正見識這個世界的機會,又真的是學習的初衷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曾經的科技沒有如今的日新月異,沒有那麼方便快捷,人們只能夠從前人的記載去獲取知識。然而,來到二十一世紀,有了互聯網,一切資訊垂手可得,而學生的課本亦隨著年月不斷加厚,終有一日,學生會被厚厚的紙張壓得喘不過氣;終有一日,人的個人思維會被所謂的課本所扼殺;終有一日,人會變得一模一樣,不再獨一無二。成年人口中的求學不是求分數說得如此冠冕堂皇,說得如此理直氣壯,卻一直注視著學生的分數,一直強迫子女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到底又是為什麼?


當一個教育體制不再被信任,當一個個當權者什至有份參與、管理這種體制的人,都不願意讓其子女在自己管理的制度下學習和生活,又何以服眾?當一個個學生因壓力而選擇撒手人寰,選擇輕生,到底錯在誰?有人說是現今年輕人受壓能力低,經不起挫折,有人說是教育體制的錯,亦有人說是學生欠缺生涯規劃。然而,當所有人都在討論責任誰屬的時候,更重要的其實並不是誰是誰非,而是如何阻止悲劇再次重演。


其實,作為一個學生,一個年輕人,一個普通人,所需要的只是簡單的快樂。當人人疲於奔命,日日夜夜在各種補習和課外活動中奔波;當人生只有無盡的比較和追名逐利;當學習只為了得到一份理想的成績單,到底生存的意義是什麼?作為一個人,沒有了夢想,沒有了目標,什至沒有了自我。即使讀書破萬卷,下筆亦已無神。當每個人只是為了讀大學,為了賺錢,為了名利去學習,學習的原意還在嗎?


孔子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理應是為了明事理,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可是,到了今時今日,學習的目的早已改變。知識已經是其次,重要的是要十項全能,要贏在起跑線,當所有原來美好的意念被完全扭曲,讀書,到底是為什麼?今時今日,我們依然在學習前人的理念,卻從不付諸實行,口中說著鑑古知今,卻鑑古而不知今,前人的話,早已變成了一份普通的家課,為了背誦而背誦,顯得如此可笑,亦顯得如此諷刺。


有人說,因為大家都在經歷,因為每個人都活在這種制度下,習慣了就好,隨波逐流者,不在少數。然而,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所習慣的一定是對的嗎?答案並不盡然,正如曾經的人類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哥白尼在一五四三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提出太陽才是宇宙中心的觀點,起初受盡流言蜚語,被教會所排斥,被大眾所不接納,直到其去世多年後才得以證明他的推論是正確的。有時候,大多數人認定的不一定是對的。學習,從來不只得一條路,不只得一個選擇。


或許學習的過程並不輕鬆,然而,假如所學的知識是自己的興趣,自己的能力所及,一切都不見得會如此枯燥乏味。當一個人被迫每天學習一大堆未來不會再用到的知識和答題技巧,只為了一個分數,長年累月下來,即使知識是學到了,學習的熱情卻早已失去。事實上,在這種制度下學到的知識和作答技巧,在考官宣佈考試結束的一瞬間,就已經忘記得一乾二淨。到底這是一場記憶力的競賽,還是一場知識的試煉?為了篩選所謂的精英份子,設下一個個苛刻的條件,有教無類的傳統思想在一課完結的同時,只作為了其中一個考試的課題。到底我們,在做什麼?

學習,從來不應是一種制度,而是出於人的好奇心。讀書,從來不應因為分數而讀,而是出於對知識的需求。當讀書變成例行公事,當學習沒有動機,當知識只為應付考試,當所有人都只會隨波逐流,當人沒有了對未來的期盼和夢想,成為了一部部讀書機器,社會又談何進步?也許,在社會的渲染下,我們早已迷失,不再堅守原則,不再擁有自我。


學,而無夢
習,而無果
讀,而無心
書,而無用


不知不覺間,大家都在社會大學中迷失了自己,夢,終究只是夢。想,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