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憤怒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感受,沒有人會反對吧。令人憤怒原因有很多,如老師對學生的行為上不滿和顧客對服務的意見,生活上許多事情不如意亦會產生憤怒。當人們累積不少負面情緒,便變成憤怒。憤怒並不只有壞處,而在於何時該表達憤怒。
不少人認為別人的行為引致自己不滿,應直接表達不滿讓別人知道當下的心情,我卻認為表現憤怒視乎事情的嚴重性。不應因小事隨便他人憤怒。在《論語》中:「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若事情干涉國家層面大事,我們應維護自己權益,維持國家面子;若只是無傷大雅的小事,忍讓別人生活中微小的錯誤。古時廉頗因藺相如在「渑池之會」功勞高於他,卻沒有軍事實力,地位比廉頗高。因此廉頗揚言羞辱他。藺相如只是處處忍讓,認為如果兩名賢臣內鬥,只會令秦國有機可乘。藺相如顧全國家安危選擇忍讓,以寬容之心對待廉頗。由此可見,藺相如先以國家大事為重,忍辱負重,否則可能引發戰亂。必要時冷靜,避免因憤怒而衝動行事,作出使自己後悔的行為。
那麼什麼時候應該表達生氣?若干涉侵犯權益便應憤怒。如果遇上不滿事情而感到憤怒,自己會變得暴躁、煩擾,況且經常憤怒會給予別人不良的觀感。因此我們應在別人逾越底線或維護權益、尊嚴時以憤怒表達意見。以岳飛為例,因金人入侵宋朝而感到憤怒,面對外族入侵,岳飛把憤怒化作力量對抗金人,藉此捍衛家園,決心保衛國家。可見面對國家大事應把憤怒轉化為動力。憤怒可以是負面及正面。在維護個人或國家權益時,借助憤怒來保護自己不受別人傷害以及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或許有人認為憤怒難以控制,一瞬間便會令人失去理智,行為失控。我卻認為憤怒是可以調節,如用一些冷靜技巧。有時我們感到憤怒,需要時間抽離冷靜。所以,在憤怒前放慢呼吸,給予時間冷靜、思考,使自己冷靜下來。根據心理學家指出憤怒是一種信號。當察覺心跳加速,身體緊繃的訊息,讓自己停一停,將專注放於呼吸控制來分散注意力,避免被憤怒情緒操控,發生不可逆轉的後果。
最後,憤怒在於對世事仍然在乎,有時也可利用憤怒化作盾來保護自己。憤怒是人的天性,幾乎所有人都會經歷,因此學習在什麼時候控制及表達尤其重要。例如以呼吸方法管理情緒及放鬆身體。我們要學習如何與憤怒共存,控制憤怒並非被憤怒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