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現在的社會上最大的問題毋庸置疑是老一代「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年輕一代「躺平」的人生規劃。可細想一下,「隨遇而安」在現今是否可行?
放於古代,我們可以看到李白的「舉杯邀明月」豁達的心境、蘇軾「人生如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心態。在那個時代的他們選擇了隨遇而安,取得心境上的快樂。但在20世紀的今天,人類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遇到困惑的青少年,唯一解決問題的辨法就是和遊戲中的角色一決高下,在此越戰越勇,在現實中卻不堪一擊;遇到挑戰的白髮老人,大多愛怨天尤人,只是空談。歸根究底,他們的共同特質就是缺乏磨練、隨遇而安、不思進取。
首先,物質的越富裕,隨遇而安的門檻便越低。人們很多時候會因生活的優越、人類的進步,從而喪失對事物的追求,因往往一切都能垂手可得。反之,在小事當中容易被打跨,放棄自己,陷入泥沼之中,更遑論在面臨該承擔大事時應有的勇氣?如商末紂王淫逸,行暴政,周武王在東邊反抗,舉兵篡商;春秋時代,百家爭鳴,蘇秦遊說六國「合縱連橫」之策;陳勝、吳廣利用鬼神之說反秦,揭竿起義,雖可惜起義失敗,但也大破秦的根基,可見在亂世中越能被激發出求生的意志,絕境逢生正是逆流而上的「副產物」。可至今,如內地的「躺平」現象,年輕人不工作、不買樓,拿着政府的資助和「啃老」去維持生計,可見我們在「大時代的搖籃」中已昏迷不醒,隨遇而安的態度已被變質成不思進取。
其次,往往靠逆流而上的成功者居多,在現今社會中以隨遇而安的態度已被埋汰。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他經歷了兩次的高考失利,但仍不言棄,終考入杭州師範學院本科就讀。又經歷創業的低潮,才有現今的成就。由此可見,其實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成敗與否,只在於我們在選擇前進還是安於現狀。而有人認為安於現狀,能擴大自己的格局,心態平穩,成就心境上——身在無間,心在桃園的快樂。這固然是好事,但卻容易令人意志消沉,因缺乏磨練而演變成得過且過,但其實往往不甘於現狀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因為這正正是我們改變命運的動力。
逆流而上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人生總要經過每一次的爭取、每一次的磨練,才能獲得成功的機會。正所謂「有志者事境成」,往往這樣才會令生存更加有意義。英國詩人拜倫曾經講過:「哀傷只折磨沒事做的人,繁忙的人無瑕流淚。」因此,有了追求的動力,那麼便會有良好的心境去所向披靡。如四肢殘疾的英國人力克,他面對着一次又一次的歧視,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爭取在演講台上成為充滿自信的自己,但生存的意義就是在於不言放棄。但也有人會因為壓力而止步於自己的世界中不願踏出第一步,令我們只會停留着自己的圈子,也有人認為取得心境上的快樂才是正道,在此我並不能苟同,因為其實我們需懂得去保持心境上快樂的前提,正正就是因為我們已經處一個無法挽救的局面,如古時朝政腐敗,和古人仕途失意的處境。但處於現今社會中,我們應該先選擇的是逆流而上,如果不經嘗試,隨遇而安的原意便被扭曲,變相就是不思進取。
雖說擁有着隨遇而安的心態的人,可能往往會感到快樂,但是也容易被現實打壓,但最終只不過只是自欺欺人。一場磨礪,只會成就更好的自己,而隨遇而安在現時只能說是不合時宜,最多只能是一種心態,在現時競爭力大的社會上,只能是不思進取。
作者簡介
"我認為啊,青春是以懵懂的年紀作始,以不羈的自己記錄在按下快門的瞬間作永久的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