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傾訴與傾聽

作者: nickname-dgs-976718 最後更新: 27/06/2023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言語上的溝通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可是當代人們生活節奏急促,真誠的傾談似乎已經成為可有可無的一部分。試問有多少人願意刻意放慢步伐,騰出寶貴的私人時間,只為數句會心談話?再加上在現今社會,過多分享自己的情緒,害怕被指無病呻吟;不發表意見,又擔心別人說自己無情。漸漸地,人們在內心地周圍築起一道穩固的高牆,使得他人無法進入,自己亦不能出去。就這樣,我們最真誠的一面淹沒在營營役役的生活裡。但我認為,任何情況底下,我們都不應遺忘「傾訴」和「傾聽」。

為什麼傾訴如此重要?首先,傾訴讓我們抒發內心所想。正所謂「一吐為快」,我們把內心的不快、不憤講述給信任的人時,其實是在允許自己的情緒得到釋放。若果我們選擇不尋求身邊人的幫助,自行消化一切,肩上的重擔很可能會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最終難以振作,跌下深淵。抑鬱症越來越廣泛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即使心情不佳,亦拒絕找人傾訴,以致於煩惱不斷積累。

此外,傾訴除了是心靈上的解放,更有助我們整理思緒。美國前總統林肯於美國內戰期間,曾經邀請他的一位老朋友到白宮與他聊天。在他們談話的過程中,林肯向友人述說了各種令他煩惱的國家難題,林肯由始至終都沒有向朋友索取任何意見,朋友卻指林肯向他傾訴後,似乎「稍感安心」。可見,傾訴還能協助我們梳理好自己內心的想法,妥善作出判斷。林肯當刻需要的,不是一位律師提供的專業建議,他更渴望有一個會包容他、體恤他的信任對象,讓他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

既然有人傾訴,就得有人在傾聽。

「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勝過十個能言善辯的嘴巴。」美國著名關係學大師卡爾基的這句話印證了「傾聽」的重要性之大。傾聽身邊人訴說自己的煩惱、不悅,能使他們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的。要勝任「傾聽者」這份工作比想像中簡單。我們不用給予超凡的建議,也不需要非常擅長安慰他人,只要我們並非抱持著敷衍、應付的態度,而是側耳細聽,願意接納、包容對方,已足以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深切關懷。

另一方面,傾聽使我們從多角度看待事物。當我們執著於跟隨自己所想時,思想難免變得狹隘,甚至會鑽牛角尖。傾聽身邊人的意見,能促使我們對事物有新的體會。正如中國古代的唐太宗經常傾聽大臣的提議,更准許他們「直言進諌」,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要我們願意細心傾聽,換一個角度審視世界,原以為無法跨過的難關,很可能會迎刃而解。

一個人若只懂得傾訴,或者只懂得傾聽,均沒有用,因為傾訴和傾聽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正如一把鎖和一把鑰匙,若分開存放只會毫無用處,只有將它們一併使用,才能夠發揮作用。同一道理,當我們敞開心扉傾訴,而又有人願意傾聽、理解時,我們便會感到內心得到釋放;當他人想傾訴時,我們亦將心比心,全心全意傾聽,形成良性循環。只有這樣,傾訴和傾聽才有意義,前文所提及的種種好處才得以彰顯;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達至真正的「溝通」。

聽,指用耳朵接收聲音;傾聽,則包含感官上的感受和內心的理解。訴,指用嘴巴傳遞訊息;傾訴,擇師把內心所想的全部說出來。只是一字之差,背後意義卻截然不同——是用耳朵、嘴巴交流,和用心溝通的差別。萬事開頭難,但只要我們甘願踏出第一步,卸下內心的高牆,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必定能學懂真正的「溝通」。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