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閱彷徨有感

作者: 123456abcde 最後更新: 26/06/2023

我要介紹的書是魯迅所著的《彷徨》,其中一篇名為《幸福的家庭》,內 容是講述主人公寫《幸福的家庭》時,不時被現實的瑣碎打斷思緒,因而無法 專注創作的故事。文章簡短,卻發人深省。
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主人公構思《幸福的家庭》中的兩夫婦將吃廚子 送上的飯菜時,回頭一看,現實的主婦正用兩隻陰淒淒的眼睛盯住他的臉,嘴 裏叨着劈柴。這段如同當頭一棒,將沉浸於美好幻想之人活生生地拉回到苦悶 的實境,驀然驚覺自己身處的不是華貴、不是有才華、不是高尚優美的環境, 而是一個受貧窮驅使,柴米油鹽無一不可不計較的低層家庭。優渥精緻的生活 由一個因為生計不得不去寫作、受着束縛的人所創,可說是對於文字外的人的 嘲諷。筆下所囚的是文內的他們,但真正所困卻是文外的作者。生活,是無形 卻有效的慢性毒藥,不經不覺間便將完好的意志侵蝕殆盡。主人公為生計所擔 憂,字內的夫婦卻快樂無憂地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吃的「龍虎鬥」是現實書架 旁的白菜堆。
《幸福的家庭》有堆積房、有《理想之良人》、有乾淨的床底,這些通通 是主人公的寄託,是他無法得到的欲望。然想像與真實是成反比的,七彩絢爛 的泡沫吹不得大,滿地破滅後甚麽也沒有,只餘一地的虛空,反襯得生活單調 得殘忍。「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寫着《幸福的家庭》的綠格紙上被細 碎反覆的柴價所覆蓋,主人公的腦海裏塞滿着數字,書房門開開合合,房內塞 滿白菜舊書,看起來充實熱鬧,誰知只是棉花糖的虛胖,重複而碌碌無為。加 上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食欲因維繫生命而存,吃不飽的人哪有力氣去想仁、 義、禮、智一切的道德?如此標準下,君子可謂少之又少,小人居多。算草的 綠格紙讓主人公給女兒拭去了眼淚和鼻涕,但同時,主人公亦成為了「小人」, 屈服於生存的苦難威脅下。
結尾,主人公坐回書桌前,他的眼前浮出一朵扁圓的鳥花──明綠花,到 最終的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地向他疊成一個很大的 A 字。文藝優雅的想像 消失得無影無踪,取而代之的卻是代表風俗、細碎事物的白菜堆,縱有志向之 人,面對着平凡卻接連不斷的生活鎖事亦不得不低頭投降。讓人聯想到《罪與 罰》的主人公羅迪恩‧拉斯科爾尼科夫,貧窮之下最易催生罪惡,錯誤的觀念 與親人換來的金錢使他犯下不可挽回的過錯,成為了殺人犯。細碎灰暗的日常 拼成了生活,卻只適用於窮人,生活的快樂只有滿足物質的條件下才可感受到。

同一件事物,一千個人有一千個觀點,不同的角度源自於不同的心境,若 曾所經歷苦難,即使是甜蜜的糖果,亦會能意到褪去甜意的苦澀。帶着痛恨悲 哀的目光,所看的唯是痛苦悲哀的未來。拉斯科爾尼科夫受着窮困的局限,造 成更加不幸的遭。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家境應比拉斯科爾尼科夫好一點,卻也 受生活所困,所思所寫皆是求不得。文中開頭便提到:「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 那作品,像太陽的光一樣,從無量的光源中湧出,不像石火,用鐵和石敲出來, 這才是真藝術......而我......這算甚麽?」這句已暗示主人公的身不由己,受束 縛的人所創的也是受局限的作品。精神的高度由物質決定,若主人公出身於書 香門第,坐擁富貴繁華,對風花雪月,吃喝玩樂之事自然信手拈來,寫下源源 不絕的快樂趣事;可正因沒有享受過,樂事也就變成求不得的苦事,苦思冥想 不了多久,腦海裏的淨土再次給一堆生計的數字霸佔。這是現實的殘酷,賦予 生命,同時又給予一堆可以擊倒生命的麻煩,而無法選擇的人們便只好無可奈 何地接受。
我很贊同文中的一句話,幸福的家庭中孩子是生得遲的,或者不如沒有。 有力養育出的孩子大多都是健康快樂,因為那是愛情的結晶,相反,無力養育 的孩子大多都陰沉墜落,因為那是夫婦的負擔。主人公無庸是愛他的孩子,但 不免從女兒可愛的臉上想像出將如她母親一樣陰淒淒的眼睛,他無法給女兒更 好的生活,自然無法想像出更好的臉容,對於任何人來說是一個悲劇。從荒涼 的沙漠中開出一朵欣欣向榮的驕花的機會實在過於渺茫。孩子是新的開始而非 舊的循環,周而復始的局面需要被打破,下一代的茁壯成長便是結束一切不幸 的鑰匙。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