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讀《連城訣》有感

作者: nickname-dgs-191010 最後更新: 01/05/2022

如果說,《神鵰俠侶》是一部「情書」,那麼,《連城訣》是一部「壞書」。
「情書」寫盡天下各色人等的情;「壞書」寫盡天下各色等人的壞。

——倪匡《論金庸》


人性之醜

去年,我終於把金庸的小說全部看過了一遍,讓我最感慨的小説非《連城訣》莫屬,甚至使當我再次拾起這本書時,拖延了許久才願意重讀此書。

《連城訣》是一個現實社會最黑暗的一面的寫照。裏寫的滿滿都是人性的奸惡,描寫得無比徹底,實在令人不寒而慄,茶飯不思。人性之醜陋完完全全裸露於文字之中,我想盡了辦法,只求可以反駁一下,卻無力而為。撫心自問,恐怕連我自己也會為了所追求的事物而「無所不為」呢。

雖然我還年幼,還未真正了解世人的本性,可單看今天的新聞,已經有一宗「壞」得不得了的新聞:一個7歲的女孩被母親的男友虐待,母親雖然知情,卻沒有出手阻止他的暴力—— 這種行為其實真的與《連城訣》裏所描述的惡行有很大分別嗎?

三師兄弟為了奪取連城劍譜,勾心鬥角,互相殘殺,甚至把師父打死;凌知府為了取得連城劍譜,竟然把親生女兒活活釘進棺材中,又把女兒的情人丁典陷在黑獄中,對他百般折磨;萬圭為了爭奪女人,設置周密的陷阱,陷害腦袋單純的狄雲,讓他在監獄中受盡委屈、折磨⋯種種劣迹實讓我看得毛骨悚然。

到頭來,大家所夢寐以求的連城劍譜到底是甚麼呢?看了許多本武俠小說,江湖之人所爭奪的不是武俠秘笈,便是重要信物,因此我起初讀這本書時,只道這劍譜是一個練了便能成為武林之中的一流高手的「劍譜」,可讀下去卻失望了,眾人豁出了性命所搶奪的,原來只是一批寶藏。

學了一身武功可以像郭靖、喬峰一樣做些偉大的事蹟,死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得世世代代歌頌。那錢財呢?三個師兄弟花了大半生的時間,要把寶藏找出來,據為己有,就算被其中一人成功奪到,那又如何?他們頂多可以奢華地過著僅剩的十多年,死後也不過只是和一般窮人一樣化為骨灰,再過一百年,當認識自己的人全部死去時,連自己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也煙雲消散了。畢竟,他們三師兄弟活了那麼久,一直以來都對對方充滿敵意,處處提防,並沒心思做出些值得江湖人物記得的大事。

狄雲為了引出仇人萬震山,便把要尋找寶藏的要訣刻在城牆上,最後卻引來了一大堆江湖中人。二師兄被三師弟戚長發(狄雲師父)一刀捅死,大師兄萬震山要把戚長發打死,但給狄雲一刀砍死,救了師父一命。可他卻恩將仇報,如果狄雲沒有寶衣護身,那就不明不白地給在背上開了一個透明窟窿,就此倒地了。戚長發可不正是「人性」的化身嗎?他殘酷地把師兄殺死,又要把對自己情若父子(還救了他一命)的狄雲下手,目的卻只是為了要將寶藏獨吞。這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在心底裏願意像他一樣,為了得到這些渺無的寶藏而無惡不作呢?恐怕還不少呢,只是給法律束縛着罷了。

眾江湖人物逼著萬震山之子萬圭來到了收藏寶物的地方,大家都紅了眼睛拼命把珠寶放進自己的懷裏,搶著搶著便打了起來。唔,有人打勝了,有人死了。後來他們都瘋掉了,原來珠寶上餵有極厲害的毒藥。

金庸在寫這一段時,花了極少篇幅描寫眾人廝打的情況,所用的詞彙也非常淺淡,可我讀著讀著,卻是越看越心驚。

 

兵丁先俯身撿拾,於是官長也搶了起來。誰都不肯落後。戚長發在搶、萬圭在搶、連堂堂知府大人凌退思,也忍不住將一把珠寶揣入懷中。
一搶奪,不免鬥毆。於是有人打勝了,有人流血,有人死了。

不錯,他們個個都發了瘋,紅了眼亂打、亂咬、亂撕。狄雲見到鈴劍雙俠中的汪嘯風在其中,見到「落花流水」花鐵幹也在其中。他們一般的都變成了野獸,在亂咬、亂搶,將珠寶塞進嘴裏。

作者寫得如此平鋪直敍,卻比起任何一種修辭手法更具感染力,成功地把所要表達的主旨鏗鏘有力地刻在讀者的腦海。既然一個如此簡單的畫面已經可以使人驚心動魄,若再加上修辭的渲染,那可得了!倪匡曾在《我看金庸小說》說:「口角掛着不屑的冷笑,一定比咬牙切齒的痛罵,更加有力。」金庸不用激烈的言詞指責人惡劣之極的本性,反用冷淡的語氣陳述出這件事,使人性之醜巨細無遺地顯露出來,讓讀者自行領悟,完美地表現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的道理。

最後那些人全都給毒死了。風光了一世的萬震山、萬圭;人品俊雅的汪嘯風;曾為一代大俠的花鐡幹…死了。金庸放了一把火,把種種鄙劣的行為及人人趨之若鶩的寶藏燒成灰燼,埋在每個讀者的記憶裏。但人這種舊惡行仍然實實在在的存在着,就算放了一千、一萬把火,只怕也燒不盡人如此醜陋的本性。

-----------

空心菜—— 狄雲的成長

整本書裏——不,我膽敢說,在金庸的所有作品中,受苦最多的人物無疑是狄雲。他在故事開頭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不識字的鄉下少年,雖然學武,卻完全沒有任何遠大的志向,不求做一名像郭靖的英雄,不求做些驚天動地的事蹟,揚名江湖。他「渾渾噩噩」地在鄉村裏跟著自己萬分敬重的師父練劍,也沒有甚麼人生目標,唯一的願望便是是娶了師妹戚芳,過著和平的農家生活。

多麼平淡,多麼溫馨啊。也許有人會說他一些志氣都沒有,完全沒有郭靖勇猛打退金人時威風凜凜的氣勢—— 但平凡有錯嗎?在這複雜的人世中生存著而不受奸詐小人的渲染或陷害,其實已經是一個偉大的壯舉了。

他只是一個老實善良的少年,可他的夢想在一踏入家後卻如氣泡般破滅了—— 只因萬圭喜歡上他師妹戚芳,狄雲被他們八個師兄弟陷害送獄,並在獄中給穿了琵琶骨,挑斷手筋,成了一個廢人。他在獄中被誤會自己為臥底的丁典定期毆打,最後誤會雖然解開,二人亦成為好友,丁典卻在逃獄後不久被他情人的父親害死,留下狄雲孤零零一人在江湖遊蕩。

他深愛的戚芳因為受騙而嫁給仇人萬圭,而在江湖行走的短短幾年,又被名門正派的豪傑誤會為血刀門裏無惡不作的淫賊,所受的委屈簡直非一時三刻能說得清楚。

每一個人都要接受這個社會的「洗禮」,而因這個轉變而受苦得最多的就是狄雲。入城前,他是一根「空心菜」,直肚直腸,毫無半點機心—— 可他在進城後,卻被一個又一個由奸詐小人設計的圈套纏著,任由人擺弄,成了別人的俎上之肉。

由一個樸實善良的少年,在那五年中脫胎換骨,見識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後,學會了沉默、思考,學會了一切自保的能力。可慶的是,他並沒有學到了半點壞心思,還保留著善良的本性:

他在水笙被拐走時,多次幫助她,不為以前她罵自己為「小淫僧」計較;明明被眾多武林中人追殺,仍要向她表哥證明水笙的清白;遇到整件事的發源人言達平(他教了狄雲三招劍法,引致後來的許多誤會)不但出手相救,還對他姍姍有禮;甚至見到仇人萬圭時,不僅沒把他殺死,更把解藥贈送給他,種種行為足以見到他的和善之心。

唉。可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個道理無法應用於狄雲身上。他受了許多委屈,但他並沒有做錯事,只能怪人真的太壞了。

明白了人情世故的狄雲下場怎樣呢?依他現在一身高明的武功,想必也應該會做出些轟轟烈烈的大事吧。可結局卻與我的猜想原全相反:

萬圭殺死了心愛戚芳,自己卻因一時貪念,搶寶藏時被珠寶上的毒藥給毒死了。師父亦這樣死去。世上已經沒有自己所愛或所恨的人了,沒有一絲值得留戀的事物。狄雲不願再在江湖上廝混,要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把戚芳之女養大成人。他記起曾經和水笙一起被困的雪谷,那裏渺無人煙,正適合不過,便帶著她到那座雪山中。他在那裏遇到了水笙,她也決意不再要行走江湖了。

整個故事所鋪排的,也就是這個結局。故事中,狄雲多次表示厭惡「外面的人」的情緒,說他根本不明白人們心裏想甚麼,只望永遠隱居在雪谷之中。「做些偉大的事」云云,也只不過是我作的一埸黃梁夢罷了。我不願意接受這個結局,不願意接受這社會已經變得如此腐爛、黑暗,使像狄雲一般純良的少年連立足之地也沒有!

可是結局都寫好了。這本書都出版了十多年了,無論多不情願也得接受。讀完結局,難過的心情佔得較多—— 狄雲成熟得如此迅速,並不是他自願的,而是受世事和人世所逼:師父死了,戚芳死了,仇人死了,他因此看透世事,執意隱居。但感慨和䆁懐的情感卻也少不了—— 狄雲這時候隱居,他不須要再累了,不須要再提心吊膽,整天擔心別人要害他了。幸好還有水笙同樣的天涯淪落人在雪谷陪伴着他,狄雲亦不至於孤獨終老。

讀畢此書,感慨傷感之外也不禁沉思:人性甚麼時候變得如此邪惡?這個被世人黑化得如此厲害的社會還有救嗎?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