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傳情(抒情方法)

作者: Puiying.) 最後更新: 06/08/2019

這個教育電視節目主要透過分析中外詩文名篇名句,介紹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這兩大抒情手法,令人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節目一開始以明代楊慎的詞作《臨江仙》開幕,而男女主持人從中悟出了古今詩文都是以「情」動人的,由此引發了他們探討抒情方法的興趣。之後,他們開始分析直接抒情的詩文例子,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岳陽樓記》的介紹,因為我們剛剛學了這篇古文,如此湊巧又在這節目裡面遇上,更是加深了我對這篇文章的記憶,我這才意識到,原來這千古傳頌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竟然是運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這無疑是給了我一個“下馬威”,吸引我繼續觀看下去。除了舉出例子,主持人直接道出直接抒情的定義、特色、運用方式和注意事項,令我們更清楚明白直接抒情這一抒情手法。

介紹完直接抒情手法,第二部分自然是介紹間接抒情手法,這個抒情手法分為三類:以景物、物件描寫抒情,融情入事和寓情於理。主持人按照次序,細細分析每一種類的用法、特點,在景物描寫而抒情部分,他們舉出了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淨沙·秋思》中的句子作為例子,當中作者以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描寫了感觸滿懷的遊子在古道獨行,間接抒發了斷腸人觸景生情的思鄉之情。而在托物言志的方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張曉風《小品文三則》中相思樹一文的「化作焦炭也相思」, 我本來以為這一句是抒發了情人或是家人之間悲戚的相思之情,非常悲壯,想不到它竟然是讚美人的犧牲精神,可真是令我大吃一驚。

除了中國古代的詩詞,這個節目還介紹了西方小說:亞米歇斯的《少年筆耕》,以當中主角為父親默默付出的事例抒發了父子之間的親情,感人至深,這也是運用了間接抒情中融情入事這一手法,而聞名中外的《木蘭辭》亦是如此。而節目最後的例子是荊軻著名的《易水歌》,前面的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運用了間接抒情手法,而「壯士一去不復還」則是運用了直接抒情,直接和間接相結合,運用轉換自如,充分抒發了作者捨身就義英雄氣概,真實的情景交融。

這個節目舉出的例子不僅僅是抒情特點清晰鮮明,其解說亦是淺明易懂,其中令我很驚喜的是在介紹荊軻的名句時居然有古裝扮相的男子出場,想來是在扮演荊軻,如此場景和文字相結合,就能更引起學生的興趣了,而且也不覺煩悶。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