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階段: 

初小

高小

初中

高中

最後更新: 19/09/2017
淺談香港非華語學童中文教育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CSL)指的是針對漢語非母語人士的語言教學。在香港,面向南亞裔學生的漢語教學被稱為「非華語學童的中文教育」,其課程為「非華語學童中文課程」。劉珣(2006)總結到:TCSL的特點包括以培養目的語交際能力為目標,以技能訓練為中心並將語言知識轉化為技能,以基礎階段為重點,以語言對比為基礎,與文化因素緊密結合,集中、強化的教學。非華語學童的中文教育需要關注的也是漢語語言知識的傳輸及對漢語語言技能的訓練和培養,最終目的是培育非華語學童在生活和學習中使用中文。    

 

從課程與教學的角度來看,非華語學童中文課程涉及TCSL教學的課程設計、組織及實施等幾個大項。其課程設計分別涉及非華語幼稚園學生、小學生、中學生等等幾個不同的教學層次。其中,幼稚園及初小學生的非華語中文課程設計相對比較簡單,主要原因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大,學習新語言的年齡也相對較小,整體性相對較高。其教學內容的選取可以配合幼稚園學生的認知狀況,基於基礎性和實用性來做決定。面對高小及中學生入學年齡不一、插班情況嚴重,以及語言文化背景多樣化等因素,其課程設計需關注處理學生差異、提高學習動機、制定教學評估策略、配合升學及未來就業的需要等等。此階段的教學具複雜化特性,「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是課程與教學設計的重要前提。

 

TCFL的研究分為「本體研究」和「主體研究」。前者是針對漢語語言本身,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和漢字等的研究;後者是對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理論與實踐體系、學習與習得規律、教學規律、途徑與方法論的研究(李泉,2006)。基於學習者在港生活、學習等實際需要,目前非華語學童的中文教育主要以粵語為主。教師們需要加強粵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法研究、粵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等各方面的專業訓練和學習。前者包括掌握粵語語音系統、詞彙、語法、書面及口頭表達形式等,後者則涉及傳統法、直接法、聽說法、交際法等第二語言教學法的實際應用。大量相關的教學實踐和專業訓練是第二語言教師「新手」們必要的積累經驗的方法。結合TCSL理論,在不斷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中,摸索並總結實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成為成功的第二語言教師的必經之路。

 

由於香港非華語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起點、學習目標和動機等等都呈多樣化特性,設計合理有效的非華語學童中文課程就成為了一個複雜的任務,需要兼顧的因素極多,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所需面對的狀況也顯得極其複雜。我們不能以偏蓋全地總結出一套教學模式,也不能按照一般的TCSL標準來組織教學內容並實施教學,而是需要在符合TCSL基本教學理念的情況下,合理發展校本課程,並「異中求同」地總結教學經驗,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摸索符合香港非華語學童的基本教學形式。

 

參考資料

劉珣(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2000第一版)。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李泉主編(2006)。《對外漢語課程、大綱與教學模式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