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階段: 

初小

高小

初中

高中

最後更新: 19/09/2017
非華語學生之中文教學:識字教學(一)

 

「為學必須先識字」(周元 1992)。 王寧(2000)亦指出小學識字教學是漢字教育的正常開端,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清人王筠又有「教童子法」又有「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的說法。可見識字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是語文能力訓練的重點,是發展閱讀和寫作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礎,是幼兒至小學階段的學習。過去,識字教學不是中學課程的範疇,中學老師毋須處理識字教學的問題,當然亦沒有深入鑽研識字教學的技巧,更缺乏教授這課題的經驗。可是,今時今日,融合教育不單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帶入主流學校,非華語學生(南亞族裔佔多數)亦成為了某些學校的主要生源。對這群「低」甚至「零」中文語文程度的中學生,識字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上又變得極為重要了。

 

中文並非南亞裔學生的母語,對一個十多歲的青件人來說,腦袋裏早有一套根深柢固的民族語言,要他們從頭學習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規範語,學的難,教的更難。 加上,學習漢字一直存在「三多三難」的問題,即字多難記,形多難寫,音多難讀(謝錫金博士 2000)。 華語學生長期沉浸在漢語的環境中,尚且不容易將中文學得好,對中文為第二語言的南亞裔學生來說,肯定有相當難度。 既然「多」便會「難」,「難」就會令學生不想學、學不了,量多亦不等如質佳,那麼,當前需要急切思考的問題不是如何教,而是教多少字?教什麼字?對南亞裔中學的中文老師來說,這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任務。

 

為幼兒至小學生的識字教學策略的書刊或文獻總是有的,但針對香港非華語學生學習情況的研究探討卻非常少,現階段缺乏一系列比較成熟的教學法可供參考。面對目前的教學工作,老師唯有摸著石頭過河,以小學的識字教學法為基礎,邊學邊做罷!綜觀多個識字教學的研究報告及文章,謝錫金博士的學說頗具權威性,不少中學都將謝博士所述的策略納入課程中。但是一本通書總不可以看到老,教學是以人為本,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特色,不同學校亦有不同的背景、方針,任何可用的策略都會因人而異、都需因時制宜,選取、調適、實踐及檢討有不斷循環的必要。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教授於2000年曾發表學術文章指出「目前的漢字學習,大多脫離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無法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識字學習方法使他們的學習過程痛苦而且成效低。」(資料來源:中文教育網《愉快學漢字》)。心理學家米勒 (George Miller) 說,動機是「所有能克服我們的懶惰、促使我們行動的推動與刺激」。 謝錫金(2000)指出:「面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識字教學中,結合漢字的特性和兒童的心理詞彙,配合兒童識字的特點和生活經驗,教授一些高頻常用字,學生在識字學習便會覺得有趣和有意義,對學習語文也會產生興趣,能夠終生受用。」那麼教多少字、教什麼字才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學習動機呢?以上學者的說法帶出了啟示,就是要教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感受有關的字詞。 南亞裔學生走進以中文為主要溝通媒介的環境去生活,當然,他們最有動機要學習的應該就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有助表達感受的字、詞及句。

 

根據以上資料,高頻識字教學法會能解決教什麼這問題。高頻識字教學法就是使用頻率高的字肯定非教不可,因為日常生活裏經常會碰到,而且這些字有很大機會構成詞,亦經常在常用句子中出現。(Reference Materials on Teaching of Chinese to NCS Students Teacher’s Manual (edb.gov.hk)) 學生在課堂學到的,亦會經常在日常生活遇到,接觸多了,學習自然輕鬆得多,容易得多。這不但有助他們減低溝通上的障礙,在愉快地學習和鞏固學習方面也起了正面作用。 高頻識字教學法為語文老師提供了選取教學內容的基本方向,但是要整理一套適用非華語學生的教材,老師們仍需努力。(待續)

 

參考資料

(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學刊,民93,22期,71-88

(2) 屏東師院學報第二十二期 頁1-40 (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屏東

(3) Reference Materials on Teaching of Chinese to NCS Students Teacher’s Manual(edb.gov.hk)

(4) 中國語文創新識字教學法之運用(鍾幸純 卓美伶  劉怡均)

(5) 中文教育網《愉快學漢字》

(6) (中文教育網 2000 謝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