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階段: 

初中

高中

最後更新: 27/04/2015
談說明文的螺旋學習

 

在講究效率的知識型及商業社會中,良好的說明能力和記敍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差異是:前者以事物為主要對象,而後者則以事情為主要對象;舉例來說,「如何做個好學生」、「學校的環境及設施」是前者,而「我最敬佩的同學」、「我的母校」便是後者。好的文章當然要結構好、內容充實,但說明文更講究條理,多充實的內容也要從屬於條理之中,遂有「總、分、總」的結構要求;記敍文則不然,記敍的條理比不上內容的重要,這可從敍述有順、倒、插、散等不同敍述手法,甚至敍述線索也有兩條可見其條理上的彈性(好的記敍文最重要的是內容,必須是具體的、有個性的、能感動人的內容) 。

 

本文專談如何寫好說明文,即如何寫得嚴密周備的方法,第一步是掌握說明文的結構,第二步是善用說明的方法,而第三步便是寫得有內涵。

 

掌握說明文的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大約而言,有「總分」、「總分總」兩種,後者有前後呼應,當然比前者顯得周全,但如何避免單調的重複,或使之成為有感染力的重複,那便不是容易事。一般來說,首段承擔引入及帶出主題的作用,而末段則承擔總結及提高情意的作用。能否把說明文由工具性的層次,提高到兼具人文性或具有文藝的感染力,使之具有說服力及更高層次的存在價值,便要看末段的總結能否做到情理兼備,即由事理的層次進入情理的層次了。

 

一般說文章結構有「起、承、轉、合」之說:

「起」為引入,或以言、或以事作引子,可與主題有關、亦可與主題無關;

「承」為承接,必須帶出主題所在,或正面陳述,或反面陳述,端在乎全文語態莊諧取向及作者風格而定;

「轉」即轉入主要內容,或明確方向而後列點鋪陳,或多元角度而致色彩繽紛,亦可逐層遞進,邁步深入,則在乎作者閱歷視野及邏輯思維而成;

「合」即總結,可陳述功能、可抒發感受,亦可以引用(如諺語、經典)加強說服力,或以比喻加強感染力,便要視乎作者重理抑重情,以至讀者對象為何了。

 

簡而言之,初學說明文的,能先掌握「總分」二段分法,進而「總分總」三段分法,再配合「起、承、轉、合」四段分法的一般結構概念,甚至懂得在枝幹上(段落)多開花結果(各種說明方法),那便可以掌握結構和豐富內容了。

 

由於說明文要求「多充實的內容也要從屬於條理之中」,所以學過多角度思考、懂用腦圖鋪陳內容的,其內容和條理也較有保障,但我有一個稱為「七步成文」的方法,讓學生在一順序的基礎上學習各種說明的方法時,也順帶學懂操控說明文全局結構的方法。這方法的名稱脫胎於七步成詩,希望同學覺得易記易學吧了。

 

說明的方法與「七步成文」法

「常用的說明方法很多,例如:定義說明、分類說明、描述說明、舉例(史例、事例、語例、設例)說明、數字說明、數據說明、正反說明、對比說明,以及比喻說明等。」

 

上面的句子本身便是一個說明性質的句子,並包含了定義、分類和舉例的性質,而以上的每一種說明方法,都各自有其定義和舉例,而舉例說明更可再作分類說明。對一般初中學生來說,要有系統地認識、辨識和運用以上各種說明的方法,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於是我便想到利用說明文結構的邏輯性配合說明的方法來重組一個寫好說明文的「公式」-----七步成文法:

先定義、廣分類,

細描述、再舉例,

尋對比、配數據,

加個比喻作結更文藝。

 

舉「如何做個好學生」為例:

首段先為主題下定義,或引入主題;次段則可因應主題性質廣為分類,即考慮內容的角度(如從個人品格、個人學業、待人態度、處事方法等),讓讀者對全文有一概括的認識和把握。

及三至六段則分類 (如個人品格包括樸實善良、誠懇認真、整潔大方、當仁不讓、謙厚禮讓等) 細描述後,各配以適當的事例、語例、數據以充實內容的說服力,或以對比、映襯等修辭手法以增文辭的感染力。

至末段,便以對比或比喻(如好學生得到師長的欣賞和尊重,而不好的學生則得不到師長的欣賞和尊重,於是心情便有如孔雀開屏般自信、或有如過街老鼠般惹人憎厭之別了)作結,那麽,這篇說明文便有總分總的結構,而內容不但有一定的條理,而且也有一定的保障了。

 

至於文章情理之間的高下,當然仍要看同學的知識和見識了。

 

轉知成智

學習語文時,把知識(工具性)和見識(人文性)相加,大概便是培養「智慧」的過程了。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可以透過邏輯思維逐層建構的,其中有一定方法可循,能找出其系統和科學性所在,便會很容易建立長期記憶,像把知識放在抽屜中,可隨時按需要拿出來用。許多同學從小零碎地學習了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和修辭技巧等,到了高中階段,便一定要嘗試把這些知識整理成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即是要科學地把知識分類,然後放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儲存,待到需用時便拿出來,那才是學會了。

 

掌握語文的工具性遠比語文的人文性容易,因為前者是有限但可以更新發展的,後者是無限而且隨時累積發展的。要寫作文章有內涵,那絕對需要廣泛的閱讀和思考,追求像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所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材,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的境界了。

 

當同學明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時,便知所長短,較易建立學習的方向和目的,較易保障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這便是孔子所說「是知也」的意思了。要寫好說明文,掌握工具性的知識容易,累積人文性的知識困難,但對中學階段的同學而言,人文性的知識不過就是對自己的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國家文化的認識和體會,也是有規矩準繩的認知範疇,是能透過廣泛閱讀和身體力行獲得的。

 

 

關鍵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