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輕鬆教、輕鬆學 - 聽說讀寫教學策略資源套

作者: 教育局 言語及聽覺服務組
最後更新: 07/01/2016

語言能力

語言是人類溝通、思考、學習和記錄文化的主要工具,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能力結構系統。語言包括口語和非口語,口語即說話,而非口語語言包括文字和符號,其中口語是最簡單直接和有效的溝通方法。

我們理解說話,首先利用聽覺系統接收信息,然後根據經驗和記憶,在大腦解碼,從而明白信息內容。另一方面,我們表達時要根據語言規則,將意念編碼,再透過發音器官,最後把意念用口語或文字表達出來。

 

兒童的語言發展

兒童在語言發展方面速度驚人,從一歲開始,便有真正的語言表達能力,懂得運用單字單詞,以達到溝通目的。他們會叫喚「爸媽」,也會用「飲飲」、「屋屋」等字詞來表示行動和地點。這些單字單詞具實用價值,因而成為兒童早期的詞彙。此外,兒童在語音發展方面也很有規律,說出的音節通常由輔音和元音組成,例如「ba」、「ma」。

到了歲半至兩歲,兒童便進入雙詞階段,懂得把兩個字或詞組合起來,構成不同的語義和語法關係,例如「車車行」(施事-行動)、「爸爸車」(擁有-被擁有的關係)。不過,他們只會說出想要表達的重要字,把不重要的字略去,即只有實詞而沒有虛詞,例如把「哥哥的帽帽」說成「哥哥帽帽」。在這階段,語言的形式(Form)和內容(Content) 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兒童使用新學會的語言形式和內容,達到交際的作用 (Use)。

兩歲以後,兒童的說話大多完整成句。他們首先發展無修飾語的簡單句,例如「妹妺食飯」。然後是有修飾語的簡單句,例如「妹妺襪襪唔見?」。接?是疑問句和否定句。

三歲開始,兒童逐漸懂得使用較複雜的「的」字句、「把」字句,以及時間和地點狀語,例如「我有時去公園」、「我坐係地玩」。在這階段,修飾詞的種類尤其迅速增長。同時,結構較多變化的單句(例如「我起身開門」、「我叫你玩」)、複合句(例如「我喜歡吃蘋果,也喜歡吃西瓜」)和連詞(例如「也」、「因為」)也逐漸出現。

除了句子結構的發展外,兩歲以上的兒童可以理解和運用的語言已超越日常接觸的事物。他們的語義發展依次是事物、事件和行為,然後是修飾詞,最後是空間、時間和關係語。三至五歲的兒童甚至會明白句與句之間的語義關係,例如互補關係、相反關係。

兒童還會透過社會經驗,累積和掌握語用功能。他們在兩三歲開始,便懂得簡單對答和回應問候;到了三至四歲,便知道如何安慰別人、澄清意思和詳細說明。四歲以上的兒童能有禮貌地提出要求、與人談判或協商,並明白笑話、謎語和諷刺的言語。

兒童到了適齡入讀小學時(即5歲8個月左右),基本上已完成語音、語義和語法的發展。在小學階段,他們學習遣辭用字、篇章、運用標點符號和工具書。與此同時,他們透過聆聽、會話、閱讀和寫作訓練,提升語文運用能力和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由於老師通常以口語授課,兒童必須掌握一定的口語能力,才能有效地學習。此外,口語能力亦有助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極投入家庭生活、觀察事物、進行分析和自我反思。

然而,礙於種種原因,部分兒童的語言發展較其他同齡兒童緩慢或紊亂,影響學習、社交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們編寫這套《聽說讀寫教學策略資源套》的目的,在於協助家長和教師掌握一些簡單有效的策略,來支援有語言障礙的兒童,為他們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並累積成功的溝通經驗。我們希望語文教師把這些策略融入日常教學中,以促進兒童的語文學習和發展。

 

語言能力與學習的關係

語言是學習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老師和家長透過口語去傳授知識。一般而言,學生需要在認知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去理解和表達才能有效學習和發展高階思維,但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例如特殊語言障礙、學習困難、專注力弱、自閉症、過度活躍、智障等)的學生往往未能有效地接收語言信息和有系統地提存資料,加上在分析、推理、解難等邏輯思考方面也可能出現困難,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兩者相互影響之下,大大減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見及此,我們認為必須推廣全方位的語文學習策略,提升語言能力,亦同時發展語文學習能力。

全方位學習語文指「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能力並行發展。一九九五年,課程發展處推出「目標為本課程」,把「聽」和「說」的教學納入《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強調「讀」、「寫」、「聽」、「說」四個範疇在中國語文教學中同樣重要。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亦在二零零四年編著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指出,「讀」、「寫」、「聽」、「說」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範疇。

 

語言與學習

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方面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加強學習成效:

1. 提供豐富語言刺激的環境

提供不同的語言刺激增加學生接觸不同詞彙、句子結構等,有助他們學習語言,方法例如多使用明確的字詞表達,避免用「 個」、「呢 」、「 度」等,多仔細描述自己或學生身邊的事物,或多即時回應他們的說話等,當中示範運用正確的詞彙、完整句子和組織段落。

2. 激發語言學習興趣

營造輕鬆愉快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多聽多講,生活上我們可以多耐心聆聽 他們的發言、多跟隨他們喜愛的話題發展對話,多鼓勵他們嘗試表達意見、 多給予他們發言的機會,和對他們的嘗試多加鼓勵和讚賞。不少課堂活動都 可以營造上述效果,例如小組討論、複述事件、口頭報告、看圖說故事、角 色扮演、演講、辯論、訪問等,使學生更能投入活動,加強學習氣氛。

3. 提供適當的引導和輔助

當學生的某種語言知識尚未純熟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可以提供適當的引導和輔助,例如說話方面可以引導他們把說話內容組織得更好、幫助他們擴充所說句子的意思、或提示他們運用更準確的字詞等;老師和家長更可以增加學生運用有關知識的機會,使他們的語言更為熟練。學生在說話的組織和表達能力方面有了良好的基礎,他們的寫作技巧以至整體學習表現都會隨之進步。老師和家長提供引導和輔助時宜根據學生的表現和語言能力,運用不同的提示技巧。

4. 鼓勵廣泛閱讀

透過廣泛閱讀,學生可以提升閱讀能力、擴闊知識領域和增加說話題材。因此,閱讀風氣值得鼓勵。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方法之一是增加他們在「聽」和「說」方面的詞彙。詞彙豐富,學生自然閱讀暢順,即使遇上不太熟悉的詞語,若曾聽過或說過,也不致於茫無頭緒。此外,透過課文朗讀、口頭複述、口頭問答和小組討論,學生可以提升聆聽、說話和理解能力,並懂得如何評鑑讀物。

總括而言,語言與學習息息相關。學好語言才能提高學習能力,促進思維發展。

 

口語與書面語

香港位處廣東沿岸,是粵方言區。大部分香港人說的是廣州話,寫的卻是語體文。雖然「說的」跟「寫的」在遣詞造句上有明顯分別,使香港學生往往混淆口語和書面語,但我們相信,學生的口語能力與書面語的發展關係甚深,鞏固口語能力有助學好書面語,因為:

  • 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學好口語,才能學好書面語,促進思維發展(黃瑞枝,1997)。
  • 口語表達較易。學生日常慣用口語(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用口語表達思想會較易掌握。況且學生的「內部語言」發展尚未完善,讓他們先用口語組織思想,再用文字表達,對自我檢查和控制應有幫助。

這也符合言語發展規律,在言語發展過程中,我們一般先發展聆聽和說話能力,繼而學習閱讀和寫作,所以「聽」、「說」能力往往是「讀」、「寫」能力發展的基礎。換言之,老師應幫助學生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例如認識更多字詞和字詞的用法、運用適當的連接詞和句式來造句,以及敘事時有組織有條理。學生只要對用詞、造句和敘事有一定的認識,運用書面語時,文字會更有色彩、句子更加流暢、結構更為緊密。

 

語障學生的困難

有語言障礙的學生經常遇到的學習困難包括:

 

1. 詞彙方面

(i) 語障學生學習新詞時困難較多,速度較慢,原因是學生在處理學過的詞彙時欠缺系統,不懂把詞彙分類,亦不懂把新詞彙與舊知識聯繫起來幫助記憶。

(ii) 學生往往已掌握一些概念,卻不懂得用正確的詞彙表達,例如明白「攀攀架」是什麼卻不知其名稱, 學生會兜圈子而未能直接說出想說的話, 將「攀攀架」說成「公園用 個」。一些難以描述的抽象概念,例如形容詞和副詞等,就更少運用。

(iii) 學生難以提取正確的詞彙來表達或造句,表達時會錯用詞語令人誤解(例如學生把一些近義詞混淆,以致用詞錯誤,例如誤把「芒果」作「梨」、「檯」作「 」、「叉」作「匙羹」等),或用「呢 」、「 度」、「 」等字眼,意思不夠清楚明確。

 

2. 句子和語法方面

(i) 學生未能理解較複雜的指令,例如「坐 度紮住條辮個女同學,唔該 你 本中文書出 揭開第三課讀第二段。」,因而難以跟隨課室常規和活動。

(ii) 學生未能理解複雜的句子,例如包含複雜修飾語的句子和複句,以致難以明白老師講解的內容。

(iii) 學生未能回答「如何」和「為什麼」等問題,表達時語句句法不正確和不完整,例如同學問:「你將會如何渡過聖誕假期?」,學生只會答:「玩囉,食 囉,打機囉。」因此難以清楚回答問題。

(iv) 學生未能運用關聯詞連接句子(例如學生只會說:「妹妹很聰明、妹妹用功讀書」而不會說:「妹妹不但聰明而且用功讀書。」),或未能在複句中適當地運用代名詞( 例如學生只會說: 「白兔跑得快,所以白兔趕過了烏龜。」而不會說:「白兔跑得快,所以牠趕過了烏龜。」),以致表達時欠組織,意思也不夠清晰。

 

3. 話語/篇章內容方面

(i) 學生未能理解複雜的話語和文章內容,以致不明白老師講課,久而久之,便會出現學習困難,甚至演變成學習障礙。

(ii) 未能從話語中推斷事情發展和作出結論。學生未能明白話語的深層意思,例如比喻、教訓、諷刺、寓意等,因而未能進一步推斷事情發展和作出結論。

(iii) 在篇章的應用上亦見困難,例如學生未能講述事與事之間的時序和因果關係, 未能有組織地敘事、說故事時內容欠完整、未能清楚解釋、未能詳細說明或未能作細緻描述, 因此參與課堂活動和小組討論時常遇到困難。

 

4. 語用方面

(i) 與人對話時未能運用對話技巧。

(ii) 未能配合語境和對象適當調適話語語氣和內容。

(iii) 未能運用發問或討論等溝通技巧輔助學習。

(iv) 未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學生有語用方面的問題會以行為去表達所需和情緒,或顯得內向怕事,兩者最終都會變得不合群,甚至出現社交問題。

老師和家長如果發現學生有上述的語言問題,可以嘗試運用《聽說讀寫教學策略資源套》內介紹的學習策略,幫助他們改善語言和學習能力。

聽說讀寫教學策略資源套 

 

本文轉載自教育局(2008)《輕鬆教、輕鬆學 - 聽說讀寫 教學策略資源套》

作者:教育局 言語及聽覺服務組

原文出版日期:2008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