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如何衡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表現?

作者: 香港特殊教育論壇
最後更新: 08/07/2013

前言:即使在同一課程架構下,如何衡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表現? 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不會參加公開試,不會與普通學生一起接受評估,學校如何可以客觀地把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果呈現出來?請閱讀本文。

 

專題討論如何衡量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表現,邀請了四位在這方面有心得的校長參與討論,並由本會謝宗義先生主持。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技能訓練學校)黃騰達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技能訓練學校)黃騰達校長首先發言,他很謙虛地說他還是未能完全掌握「如何衡量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表現」,故只集中於分享他的經驗。他指出如何以學生總體指標去看學生的總體效能是十分重要的,以他的學生為例,他們一般的學業成績只有小學三至四年級的水平,學校的目擊是要學生在中三畢業時能有主流中學中二的水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校便會設立機制,量度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業方面,設立入學測驗,試卷是從主流中學小一至小四考卷中選取,由此便可得知學生的程度。至於畢業時,也是選用主流第五組學校中、英、數的考卷。以最好能達致70-80分來作準,從97年只有1-2人增至2000年14人;這14位學生也會轉介到主流中學就讀。從這一年比較上一年增加的數字來看,學生是有增值的。

除了學業方面、學生的體能和健康也很重要,念慈中學去年為學生訂定體能指標,每年量度學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功能、柔韌度和脂肪含量:從學生在各量度中的正面增長,便知道學生的體能和健康的增值表現。

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可從學生的功課,如週記中看到增值表現。學生在週記中越寫越多正表示他們的寫作有進步!至於如何表示為正增值,這方面則比較困難:我們不是單看數字上的增加,作為老師,也會重視過程中的進步。

 

沙田公立學校凌劉月芬校長

接著是沙田公立學校凌劉月芬校長,她認為教育是長期的投資,但要從商業角度量度我們這種專業是十分困難的。專業並不是不許別人量度,而是要看如何量度。有關表現指標的教育文件是我們不可不看的書,因為它是量度我們的「尺」,是學校增值、學生增值、自我增值的指標。

在學校中,最重要的是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看到學生的學習表現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讓每一個課堂都精采是我們的責任;故學校是有需要自我評估。

表現指標其實可從幾方面量度:

一、課堂氣氛: 包括學習是否互動的、分享的、有效的,學生是否能維持注意力愉快地學習。

二、學習態度: 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動機。

三、學生學習: 包括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力、興趣、過程、態度、策略、習慣等。

學校應按時向家長報告學生學習情況,並調節課程的適切性。訂立指標的過程雖然辛苦,但學校是應有一個指標才能令學校增值。只要學校能朝好的方向,學生才能提昇。如果學生在十多年的教育後也不能提昇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責無旁貸的。

 

明愛樂勤學校伍國雄校長

跟著發言的是明愛樂勤學校伍國雄校長,他認為表現指標不是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量度工具,相反的,設立標準化的指標是他期望已久的量度措施;因為我們實有需要告訴別人我們的學生學了什麼。量度教育最大的困難是:值是什麼?如果量度?所以訂定表現指標首要的工作是「量度什麼?」學生在每個階段的變化不同,量度方面也應不同。

伍校長認為可分為認知上的變化和情意、態度上的變化。他認為設立數據庫,可把輸入、過程、輸出加以紀錄。以他學校的校本課程為例,數據庫便可儲存下列資料:

一、 數字性的量化資料,如考試成績。

二、 文字性的資料,如形容學生學習成就。

三、 圖像性的資料,如拍攝學生學習的照片。

四、 教學過程的資料,如學生學習表現紀錄。

透過數據庫,便能了解學生每時期、每範疇的學習表現,把不同年度的資料互相分析,從而比較,便可知道學生增值情況。數字性的與數字性的比較、文字性的跟文字性的比較;由此了解學生的進步和改變,也可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效。

 

香港痙攣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廖再雄校長

最後是香港痙攣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廖再雄校長發言,由於他的學生是有身體弱能,故他認為純以智能上有時是不升反降。但廖校長卻認為利用數字化去量度表現是好的,因為可令學校主流化,讓好的學生有機會轉到主流中學去。

廖校長認為所謂「指標」,是拍學生入學和離校時的表現比較,以他的學生為例:可分為保持、提昇和因病態而下降三類。學生有不同特質,有不同的特殊需要,我們著重看的是個體的增值。特殊學校跟主流學校不同,因特殊學校沒有課程的限制。廖校長建議教育培訓機構如教育學院能多開辦課程設計的科目,讓更多人了解課程的設計。量度特殊學校學生的進步與主流學校有差異的;特殊學生在一年的進步以量化來量度可能很少,但對於老師來說已有很大的喜悅。

 

量度什麼?如何量度?

與會人士認同特殊教育需要指標來量度和定位,但要訂定如何量度、如何做到透名度高、問責性高並不容易。我們得要共同思考現存情況,再做如何改進。其實在訂定指標時,有很多地方都有共識,並不太具爭議性的。

在衡量表現指標時,最重要是看學校的自我發展。現時大部份學校均有他們自己一定的標準,所以應看如何把表現指標和學校本身的標準互相配合。在未有一定標準的情況下,制定校本指標是必須的。

與會中有同工提出主流學校的老師如何衡量有特殊需要學生的增值表現?在座的數位校長均認為一般學校著重學業成績,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需要全面性的評估。在接受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時,主流學校也需要轉變,至於如何衝破只重成績的心理關口,則又是另外的課題。

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對事情的要求也是多元化。不同學校有不同重點,故應讓他們訂定不同的標準,加以發揮。在制定指標時,學校並不是處於被動式,而是要主動接受。學校在各方面的配合下,便可制定學生的表現指標;而根據這些指標,學生的進步便能明確的呈現。這樣有助教育質素的提昇,讓學校自我改善;學校更可參考其他學校的做法,互相交流;如果有中央統籌,更可集思廣益,讓表現指標更瑧完善。

 

本文為轉載自 《香港特殊教育論壇》 (2000年第三期第一號)

主持:謝宗義先生

撮錄:廖雪珍、馮瑞雯

 如何衡量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