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自閉症專題:行為篇(二)處理策略

作者: 教育局
最後更新: 08/07/2014

 

ABC矯正法 (Antecedent-Behaviour-Consequence Modification)

這種矯正法以三個重點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

  • 前因 Antecedent
    • 出現這種行為前的情況,尤其是導致行為出現的事件,例如某人做了某些事情,以致自閉症學生出現問題行為
  • 行為 Behaviours
    • 受關注的問題行為
  • 後果 Consequences
    • 在問題行為出現後隨即發生的事情,例如教師、同學,或旁人的反應,以及自閉症學生因而得到的對待等

矯正法的原則

透過鑑定問題行為,改變有關的前因及/或後果,藉以斷?問題行為的連鎖性,而培養恰當的行為。

步驟

  1. 清楚描述問題行為
    • 例如:「發脾氣」只是一個粗略的描述;更具體的描述應是:「在英文課堂上當教師提問其他學生時,自閉症學生大聲不停叫嚷了兩分鐘」。
  2. 深入觀察、詳細記錄
    • 例如出現這種行為的日期、時間、地點、次數、場合、當時學生的情緒狀況、其他人的反應。
  3. 分析有關「前因」、「行為」和「後果」的記錄,提出假設。
    • 推算出在什麼情況下問題行為的次數出現較多或較少,學生是否藉問題行為而直接得到好處,或間接逃避一些事情。也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想一想,他們或許未能適應轉變的環境,才作出這種行為。
  4. 訂定明確的行為目標。
    • 例如小明在生氣時會鼓起兩腮,而不是大聲叫嚷。
  5. 從行為的「前因」方面著手
    • 消除誘因:例如小明每次聽到課室外的車聲便會跑到窗前往外邊看。教師可以嘗試改變「小明聽到車聲」這一個前因,例如把小明編排到離開馬路較遠的課室,或把小明編排到距離窗口較遠的座位,又或者把靠近小明的窗門關上。
    • 給予清晰指示,輔以示範:若學生的問題行為是由於他們不明白課堂的要求,教師可給予他們清晰的指示,還可示範恰當的行為。教師亦可在問題行為出現的初期給予自閉症學生及時的幫助,從而減低問題行為惡化的機會。
    • 形式變化:若然問題行為是由於自閉症學生對個別的學習形式有所偏執,在現實情況容許下,嘗試採用不同的教學形式。
    • 提前預告:若學生對新的環境或工作反應較大而導致問題行為出現,教師可嘗試預先告訴學生有關的轉變,或與學生進行模擬練習。
  6. 從行為的「後果」方面著手
    • 不予理會:這種方法較適用於「引人注意」的行為。教師不予理會後,學生初時可能會變本加厲,教師應盡可能保持冷靜,堅決不讓學生以不恰當的手法得到別人的關注。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嚴重或形勢危急的情況,如涉及自傷的行為。
    • 表示接納:讓自閉症學生知道教師或家長是明白和接納他/她的情緒和感受,縱使其表達方式並不恰當。
    • 示意停止:當問題行為出現時,教師可嘗試直接著自閉症學生停止。教師亦可預先與學生訂定一套手勢或暗號,作為教師向自閉症學生示意需要停止該問題行為。
    • 鼓勵其他恰當的行為:較積極的做法是把握機會讚賞恰當的行為,尤其是那些與問題行為不相容的行為。例如當小明兩唇閉合,鼓起兩腮時便不能大聲叫嚷。
    • 重新組合:嘗試重新組合學生,安排在小組內有比較接納自閉症學生的同儕,甚至提供朋輩互助。

無論從「前因」或「後果」著手處理學生的問題,若教師能夠找出導致問題行為的成因,或強化行為的後果,然後對症下藥,就能收效。 

ABC例子

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大發脾氣,把書桌上的東西推倒在地上:

    • 前因 Antecedent
      • 獲分配工作
    • 行為 Behaviours
      • 把書桌上的東西翻在地上,並大叫:「我不懂得怎樣做呀!」
    • 後果 Consequences
      • 四周的人看見馬上安撫或隔離他,使他不用面對獲分配的工作

學生因推翻東西及大叫,而不必工作,關鍵是他「不懂得怎樣做」。教師可嘗試把學生的工作預先分成較容易完成的步驟,逐步教導學生完成。在學生完成個別步驟後便加以鼓勵,藉以加強他們的成功感。

 

功能行為分析 (Functional Behaviour Analysis)

ABC矯正法的重點,是行為的「前因」和「後果」。有時這兩者與問題行為的關連並不明顯,例如房間的某一擺設會令小明想起他不愉快的經歷,繼而尖叫。那種不愉快的經歷可能已發生了一段時間,要找出這個「前因」並不容易。

另一種策略是透過功能行為分析,找出該問題行為發揮了什麼功能,或傳遞了什麼信息,例如自閉症學生的自傷行為可能發揮以下的功能:

  • 表示需要幫助
  • 逃避帶有壓迫成分的情況或活動
  • 渴望得到某一物品
  • 對一些不喜歡的節目或活動表示抗拒
  • 尋求刺激

教師進行功能行為分析時,可圍繞以下問題作出研究:

  • 學生展示什麼行為?
  • 學生在什麼地方展示這種行為?
  • 這些行為的對象是誰?
  • 學生與誰一起展示這些行為?
  • 學生在什麼時間展示這些行為?
  • 學生在展示這些行為後有什麼事情發生?

六個步驟

  1. 描述問題行為
    • 描述要仔細,讓不同的人對問題行為有一致的了解。舉例來說: 「搞事」、「搗蛋」一類的描述較模糊,「用手拍打同學」、「把玩具推倒在地上」和「把玩具擲向同學」則能更清楚地描述問題行動。
  2. 觀察學生
    • 觀察和記錄學生在什麼時間和情況下出現問題行為。在可能的範圍內,嘗試每天定時作出簡短的觀察和記錄。
  3. 識別學生藉問題行為所達到的目的
    • 教師可多留意問題行為出現時的情況及後果,尤其是學生從中得到的好處,例如:希望獲得關注或物品,或藉機會逃避困難等。
  4. 資料分析
    • 在搜集得來的資料中找尋特定的模式,例如近似的前因或後果,繼而推論出一些假設,藉以解釋問題行為的出現。常見的假設可圍繞下列三種情況:
      • 正面強化: 學生透過問題行為而得到關注或物品等。教師要注意的是,責罵和懲罰對學生來說,有時可算是一種關注,會使問題行為再度出現
      • 負面強化: 學生藉問題行為而逃避某些工作或人物
      • 感官強化或自動強化: 學生藉問題行為來自我刺激
  5. 調節環境以測試行為的功用
    • 有時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搜集和分析,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仍不明顯。教師可有系統地改變一些環境因素,從而觀察學生的問題行為有何相應轉變。但在改變環境因素時,每次只應改動一個因素,以便能較準確地推斷產生相應轉變的原因。
  6. 培養適當行為
    • 自閉症學生的問題行為往往是為傳遞某一個信息。要減少問題行為出現,較有效的方法是教導學生採用另一種較恰當的行為來表達相同的信息。自閉症學生可能有些很頑固的行為,需要很長久的處理才能根治,教師/家長不要氣餒。

 

培養適應行為

情緒方面

自閉症學生有時情緒反覆,甚至突然間大發脾氣,令身邊的人大惑不解。由於自閉症學生不善於用言語來表達他們的需要,所以他們有時會用行動來表示。當周圍的人不明白他們的需要或其行動的目的時,他們便會有更大的反應,甚至大發脾氣。要幫助這些學生,可多留意他們的習慣:

  1. 表達方式
    • 當學生嘗試以搶奪的方式,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或以發脾氣來抗議,成人切忌就此退讓,以免強化他們日後採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需求。
    • 以學生的喜好(如食物)作為獎勵。先將獎勵細分,當學生能正確地用言語、單音字,或甚至是身體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需求時,便貫切地給他們一點兒獎勵,再加以重複的練習,以強化適當的行為。
  2. 環境的改變
    • 自閉症學生情緒不穩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對環境的改變感到焦慮不安。我們必須明白,有些自閉症學生對生活常規和四周環境會有偏執,稍有改變,便會令他們情緒波動。要幫助學生走出這樣一成不變的框框,教師可以採取下列步驟:
    • 在作出轉變前,盡可能先通知學生,向他們描述將會發生的轉變,讓他們有心理準備。
    • 學生的情緒很不穩定時,教師宜冷靜地處理。可考慮讓他們在成人的看顧下與其他人隔離一段時間,待他們情緒平伏下來,再作安慰。
  3. 面對挫折
    • 有些自閉症學生會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當他們表現欠佳,或得不到教師嘉許時,也會大發脾氣。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該:
    • 考慮學生的能力,把工作細分。
    • 向他們仔細地解釋各項步驟,給予示範和提示。
    • 鼓勵學生嘗試和參與,見到有正面的行為,馬上加以獎勵,目的是令學生較容易成功,而不會在遇到困難時放棄,甚至在出錯時大發脾氣。

社交方面

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安排自閉症的學生與其他的同學交往,例如:

  1. 幫助別人
    • 安排一些教學活動,使自閉症學生得以發揮所長,好讓他們能從中幫助其他同學。舉例來說,有些自閉症學生的拼字能力比普通的學生還要高,同學們在拼英文生字上遇到困難,便可向該自閉症學生請教。不過,同學們可能需要學習如何向自閉症的學生提出問題,及避免誤解自閉症學生的行為。
  2. 認識別人
    • 教導自閉症學生認識班中同學的姓名,以便參與各類遊戲和活動。如有需要,可編印一本載有班中同學的姓名和照片的名冊,以供自閉症學生認識。
  3. 輪候有序/機會均等
    • 教導自閉症學生要遵守遊戲規則,例如輪候遊戲的機會,與別人機會均等。

 

行為篇(二)處理策略 

資料來源

「融合教育自閉症篇」資料光碟:教育統籌局學校發展分部

 

 

延伸閱讀

相關機構

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