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養不教,父母之過?

作者: 精神科專科醫生 陳葆雯
最後更新: 25/04/2016

 

 

Eva是女強人一名,無論做任何事都非常落力,早上在職場上打拼,回家後便費盡心思教導家中獨生女Karen。5歲的Karen從小小便特別活躍好動,加上母親上班時間都不在家,行為習慣和生活更是「無王管」,不時收到老師、甚至同學家長投訴。她曾與丈夫商討,並嘗試過用不同方法教導Karen。可是不論是奬是罰,勸說責罵,Karen的情況都毫無改善,令她十分氣餒。 令Eva最難過的是,有一次Karen與同學爭執後需「見家長」,對方家長當面指責Karen一番,其後將矛頭轉向Eva,甚至說:「你是否唔識教女?養不教,是父母之過,你也要檢討一下。」

這番話令Eva情緒十分低落,回家後更加大哭一場。她自問用盡心力,雖然要上班,但都是親力親為的跟進女兒的學習、品行,終究不明白為何女兒成為別人眼中的「壞份子」。她不忍對Karen過於嚴苛,只能把疑問收藏心底,導致她精神恍惚,工作難免出錯,夫妻間的矛盾日增,丈夫一度離家,避免興Eva 發生衝突。

其後,上司見Eva的情緒不穩,建議她向精神科專科醫生求助。醫生對Karen 的行為各生活習慣抽絲剝繭及主動要求約見後,終於確診Karen患上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

 

 

Eva的故事提醒了我們如兒童患上精神科疾病,不論是ADHD、自閉症、讀寫障礙症,受影響的不僅是兒童本身,更牽連到父母與整個家庭。由於社會對這些兒童精神科疾病認識不深,有時會令家長自責於自己教導無方,才導致子女行為不檢。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這些疾病的成因是兒童腦部出現問題;舉例說,ADHD的成因是腦部傳遞物質多巴胺失衡,而令患者容易出現衝動、過度活躍、集中力低落等問題。這些都不可能單靠家長的教導而徹底改善。不少個案顯示,患者必須配合藥物或一些針對性行為治療,才能糾正過來。 不少家長會擔心到藥物的影響性。其實現時所有藥物都有經過長期研究實證,證實不會對患者的腦部、肝臟造成影響。不過,有少部份患者在服藥初期時的睡眠質素會受影響,但都可透過調校藥份改善情況。另外,家長們最憂慮的是,藥物是否需要長期服用,甚至造成依賴。其實這情況是因人而異,過去亦有不少的個案顯示,患者在及早用藥控制下,可慢慢減低藥份,甚至停藥。因此,最重要的是透過最適合的方法解決子女的問題。

養不教,父母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