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一)特徵、成因和影響

作者: 陳穎修
最後更新: 09/07/2013

前言: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於04年得到教統局的資助,出版了〈教育心理學實用手冊〉一書,書中文章由教育心理學家執筆,對學校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議。本文正是該書的其中一篇文章。

很多小朋友都「坐唔定」,上課時四處走,做事衝動,工作時「夢遊」一般,他是否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動症」?作為老師,又可以如何幫助他?

 

1. 如果一個學生在教室內四處奔跑,無法靜下來,他是否患了專注力不足過動症?

2. 患了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學生會痊癒嗎? 長大了會靜下來嗎?

3. 這些學生只是「懶惰」和「心散」吧? 教師和家長是否只需要狠狠地懲罰他們,便能夠解決問題呢?

一般人都認為兒童比成年人好動、精力旺盛、易衝動,以及不能持久專心做一件事。他們認為這些表現很平常,並認為是兒童的特性,待長大了便會好一點。沒錯,大部分兒童也可能有這些表現,但是假如兒童的專注力只能維持十分短暫的時間、活動量極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比同齡小朋友差,表現明顯地與年紀不相符,便可能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如果你的學生有類此的表現而得不到適當的幫助,他們的成長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1. 何謂專注力不足過動症?

所謂專注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是指兒童的專注力和自制能力比一般兒童弱、活動量比較高,引致發展上的障礙。

數據顯示,在一百個兒童中,大約有四個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動症(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男女的比例大約為六比一。以現時香港一般學校的人數比例來推算,以30至40人一班為例,每班便可能有一位學生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的問題。由於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特徵會由幼兒期至青少年期,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學生會在學習生涯上遇到不少困難 (Barkley, 1998; Weiss & Hechtman, 1993)。

 

2.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特徵

跟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心理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患有這種症狀的孩子有以下特徵:

2.1 注意力渙散

這個特徵比較明顯而且會持續出現。兒童在工作或遊戲時往往無法專心,未完成一件事便已東張西望。除此之外,他們也會無法注意細節,粗心大意,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散注意力,又或常常遺失東西和忘記要做的事情。然而,這類兒童在玩電子遊戲機或看電視的時候,則顯得比較專注。這可能是由於這些活動同時兼具聲音、顏色、動作等多種刺激感官的特性,比較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所以教師不適宜用這類活動來判斷孩子專注力的長短。

 

2.2 活動量過多

一般情形下,兒童的活動量比成年人多,父母很多時候也因而忽略了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在這方面的特徵。入學後由於有比較多規矩和限制,他們的這個特徵便比較容易被辨別出來。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同年齡的兒童相比,活動量比較多,身體經常扭動,不能安坐,常常走來走去或亂跑亂跳,無法安靜地參與活動;當別人說話的時候,他們也愛插咀及說個不停。

 

2.3 自制力弱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的自制力十分薄弱,容易衝動,說話往往衝口而出,或搶著說話而打斷別人的談話。他們做事往往不經思索,不遵從指示。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學生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好動與衝動型」和「長期專注力不足型」。第一類學生比較容易被辨別出,因為他們的表現外在化,例如經常離座、難以安坐工作、常搗亂等。而長期專注力不足型的學生,因表現比較安靜而難判別,所以教師可能會忽略了他們的問題。他們不會在課堂亂跑亂動,反而是常常發呆、老是做不完功課、而且組織力薄弱、經常遺失自己物品等 (Lahey et al., 1988)。而事實上,有更大部分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學生是「混合型」的,即包括了「好動與衝動型」和「長期專注力不足型」,換句話說,他們既過度活躍,也專注力不足。

無論學生是屬於「好動與衝動型」還是「長期專注力不足型」,他們的症狀都會影響他們的學業,使他們無法安靜和專心地學習 (Dawson, 1995)。

 

3.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因

近年來,學術界對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因做了不少研究,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都指向腦神經基因的問題 (Barkley, 1998)。最近的證據顯示,這類患者腦部的某些部位的神經活躍異於常人,部分案例更顯示這些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問題與遺傳有關。由此看來,這類兒童在家庭和學校的情緒適應問題,不一定是因為父母師長教導不當所至。

Tips: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有其先天或生理因素,不一定因為家庭或學校管教失衡所至。

 

4.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

4.1 學習表現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學生,由於專注力較弱、活動量較多,為人衝動,所以難以在課堂上集中精神學習、跟從指示和遵守規則完成習作。一般學習模式重視專注力、組織力和記憶力,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學生正好在這幾方面也有缺損,所以他們的學習表現往往因為這些缺損而受影響,未能夠盡展潛能。

不難想像,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學生要適應一般的學習模式是何等困難。研究發現,高達80%的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學生出現不同程度及不同種類型的學習問題 (Cantwell & Baker, 1991);有三分之一在求學階段中至少留級一次;有35%高中未畢業便已輟學;而有40-50%則曾經接受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服務 (Barkley, Fischer, Edelbrock, & Smallish, 1990; Mannuzzza, Gittleman-Klein, Bessler, Malloy, & Lapadulla, 1993; Weiss & Hechtman, 1993)。

面對這些學生,假如教師不認識他們,便會誤以為他們反叛和懶惰,而忽略了學生本身的學習需要。假如他們一直未能夠獲得適當的輔導,學習動機最終會被磨蝕,學習表現自然欠佳。

 

4.2 社交表現

沒有耐性、容易衝動、魯莽而不敏感的表現使過度躍症學生在社交場合處處碰釘。在不能夠「三思而後行」的情況下,他們往往容易「得罪人多,稱呼人少」。身邊的人也會認為他們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由於專注力不足過度症學生比其他人更不懂得有組織地分析問題,且由於記憶力比較弱,未能夠從以往的經驗中學習和人相處的應有態度,所以與人相處的時候往往未能夠作出適當的反應。

 

4.3 行為及情緒問題

專注力不足過度症經常與其他行為情緒問題一起出現。這些學生的不專心、具破壞性、不成熟、容易激怒別人的行為自然為他們的成長帶來痛苦和挫敗。在學校,他們很容易出現操行問題;在家庭,他們容易與家人發生衝突。這些負面經驗妨礙了他們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由於他們在家中、在學校和朋輩間也得不到認同,於是比較容易焦慮和沮喪。

除此之外,根據研究分析,大約65%的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學生同時有對抗性反抗行為的徵狀,例如不依從教師的指令、屢次違反紀律等 (Barkley, 1998)。這與他們衝動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有關。

Question: 由此可見,這類學生的確令人頭痛至極,教師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參考書目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14 th ed.). Washington , DC : Author.

Barkley, R. A.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York : Guildford .

Barkley, R. A., Fischer, M., Edelbrock, C.S., & Smallish, L. (1990). The Adolescent outcome of hyperactive children diagnosed by research criteria: An 8-year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 29, 546-557.

Cantwell, D. P., & Baker, L. (1991). Association betwee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learning disord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 88-95.

Dawson, M. M. (1995). Nest practices in planning interventions for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isorders. In A. Thomas & J. Grimes (Eds.), Best practices in school psychology III (pp. 987-998). Washington , DC :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DuPaul, G. J., & Stoner, G. (2002). Interventions for attention problems. In M. R. Shinn, H. M. Walker, & G. Stoner (Eds.), 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 problems II: preventive and remedial approaches (pp. 913-938). Bethesda , MD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Goldstein, S.,& Goldstein, M. (1998)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New York : John Wiley

Lahey, B. B., Pelham, W. E., Schaughency, E. A., Atkins, M. S., Murphy, A., &Hynd, G. W., et al. (1988). Dimensions and types of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 27, 330-335.

Mannuzza, S., Gittleman-Klein, R., Bessler, A., Malloy, P., & Lapadulla, M. (1993. Adult outcome of hyperactive boy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occupational rank, and psychiatric statu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0, 565-576.

Weiss, G., & Hechtman, L. (1993). Hyperactive children grown up (2 nd ed.). New York : Guildford.

 

本文轉載自

教育心理學實用手冊

鳴謝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授權轉載。

原文出版日期:2007年4月12日

 

接下篇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