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真視假──透視視覺文化

視真視假──透視視覺文化
現今世紀乃是影像主宰思考的時代,大眾傳媒每天都以大量影像轟炸我們,而結果就是影像的震撼力達到飽和程度。正因如此,我們相信眼睛所見的一切都是事實。但是實情又是否如我們所想的呢?
我們必要認識什麼是視覺文化,以及學習一套閱讀影像的策略,才能看穿影像表層,透視其中的深層意義。
王建元教授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比較文學博士。王教授具豐富教學經驗,曾任教於加大聖地牙哥分校、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及現代語言及文化系。現任香港樹仁學院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亦於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及文化管理碩士課程授課。
王建元教授近年主力發展文化研究及文化際研究、科技文化,生態倫理等課題。著作包括:《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文學、文化與詮釋》、《文化後人類》等,也於信報〈繁星哲語〉撰寫專欄及擔任香港電台「講東講西」節目嘉賓主持。

陳潔詩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教授科技文化、身體政治及文化與旅遊科目,亦於中大性別研究課程教授性別研究理論。現任教香港樹仁學院英文系,兼任該院科技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副主任。著有《虛擬後樂園─ 透視電腦遊戲文化》(與朱耀偉合著)、〈『毛髮』中的『兩』性關係〉及翻譯Toril Moi之《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等。

陳英凱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哲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科榮譽文學士;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教育學院副學士及通識文憑課程教授「通識教育」學科,現出任「哲維通識教育資源中心」(Infoledge Management) 課程發展顧問。研究課題包括視覺文化與城市景觀、全球化與後殖民主義、消費文化;著有「通識解碼」系列之《迷失喪拼場 ─ 透視消費潮人文化》(賴珮筠合著)。
1. 24小時現場直播

1.1. 世貿示威「連續劇」

1.2. 八九民運的畫面

1.3. 海灣戰爭騷 

1.4. CNN效應

1.5. 「911」─ 恐怖主義劇場

1.6. 看到‧看不到

1.7. 錄影廠內的戰地實況

1.8. 銘記影像‧遺忘真實



2. 廣告:慾望迷城

2.1. 貝沙灣 = 貴族府第?

2.2. 殖民主義的幽靈

2.3. 模特兒的情色/程式

2.4. 軟銷生活品味

2.5. 戲劇式廣告

2.6. 劇集中的品牌記憶 

2.7. 資訊交流 vs 資訊焦慮?



3. 視覺文化的後現代展示

3.1. 傳媒建構「魔警事件」

3.2. 西方設計:恐佈伊斯蘭

3.3. 新聞偏見的政治學

3.4. 情色演繹新聞報導

3.5. 愛上女主播

3.6. 街道廣告的亂舞時代

3.7. 商品的流動舞台

3.8. 巨屏幕下的公共空間



4. 從繪畫到「超真」電影

4.1. 一切從繪畫開始

4.2. 我影像 = 我存在?

4.3. 照片就是歷史

4.4. 電影特技化

4.5. 功夫的數碼本色

4.6. 虛擬演員上場





5. 與虛擬世界連線

5.1. 藝術品的正本與複本?

5.2. 虛構廣告‧真實恐慌

5.3. 美伊大戰是電玩影像?

5.4. 迷失世界:電玩中的虛與實

5.5. 愈真愈假的數碼高清

5.6. 醫學科技透視身體 



6. 重新思考視覺文化

6.1. 我看故我在

6.2. 視覺再現的背後

6.3. 視覺文化的顛覆策略

6.4. 閱讀影像

6.5. 活在奇觀社會
序 陳英凱

常言道:「謊言說上一百次便成了事實」,而影像卻只須要播出一次已可令人信以為真,「口講無憑」的俗語更直接展示出「有野睇!」的重要性。在影像技術大大提升的新世代中,究竟視覺影像向我們傳遞出何種表面訊息,內裡又隱含了那些意識形態,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還記得小時候看完西部牛仔片,總希望成為牛仔警長鋤「強」扶「弱」警「惡」懲「奸」,與紅蕃上演一場「正邪之戰」。及至後來閱讀相關的文化理論,影片將美洲大陸的土著、原住民描繪成手持殘破弓箭、面目猙獰、尖牙怪咀卻又笨拙無比的賊匪,將他們變成了邪惡的化身,而霸占土地的殖民者卻成了頭戴白色牛仔帽、策騎白馬、手持閃亮銀槍維持公義秩序的英雄人物,才發現自己成了影像的「被玩者」!日本動畫《Final Fantasy》帶領著新的髮型潮流,倒過來影響現實世界的年青人的審美眼光及潮人標準,而香港製造的《巴士阿叔》正同步與美國荷理活生產的《達文西密碼》(DaVinci Code)向世界出發,進行全球化的文化交流,皆可見到影像媒體的極速跨地域交流。連小學生也懂得操作的圖像編輯軟件,更展示出像真度極高的虛假、合成圖片早已達到真假難辨的地步,過百種媒體每天處理成千上萬的圖片時,當中又有多少曾被後期加工而改造了事件的意義?

視覺文化涉獵範圍極廣,本書將從跨科際的文化研究角度出發分析視覺文化的多個面向,當中包括對階級、種族、性別、消費社會、廣告符號及意識形態等課題的解讀。事實上,本書只可說是通識教育的一個起點及切入點,希望各位讀者看過本書後,繼續深研自己有興趣的視覺文化理論,並從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及傳理等多角度作出文本分析,從而體現通識教育的宏大理念。

在此要感謝王建元教授、陳潔詩博士及天窗出版社讓我有機會再一次參與「通識解碼系列」的編寫工作,另感謝林榮基先生、朱振威先生及YoYo對本人提供的寶貴意見,以及曾為本書出力的諸位名家。當然還要感謝家人及女朋友美怡的支持。謝謝。



序 陳潔詩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被泛濫的影像充塞:報紙的頭條新聞是血淋淋的照片、電視機新聞是中東爆炸場面、互聯網上有畫面逼真的打鬥遊戲、巴士上有Roadshow、火車上有新聞報導、街上也隨時可看到即時新聞、就算是走到購物商場的洗手間也避不開熒幕上的廣告...猛然發覺,原來香港已進入了法國作者及電影人德波(Guy Debord)所稱「奇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大眾傳媒每天都以大量影像轟炸我們,而結果就是影像的震撼力達到飽和程度。以前見血的圖片絕不能出現在新聞頭版,可是現在大家都早已見怪不怪了。難怪文化評論者桑塔格(Susan Sontag)說:「影像可被接受的暴力及虐待程度是越來越高...暴力之震撼不過是令暴力更富於娛樂性。」(《論攝影》,212)其實,不單是暴力的影像,色情影像的情況也如是。



誠然,廿世紀乃是影像主宰思考的時代。從1826年歷史上首張照片面世、19世紀末電影的出現、1936年電視機的發明、至電腦及互聯網的普及化,在在都推動人類社會走向影像化。沒錯,我們除了視覺外,還有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但是只要仔細反思一下,你便不能否認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大部份都來自眼睛所接收的影像。正因如此,我們相信眼睛所見的一切都是事實。但是實情又是否如我們所想的呢?



既然影像在現今的社會,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麼,我們便有必要認識什麼是影像文化、視覺文化,以及學習一套閱讀影像的策略,才能看穿影像表層,透視其中的深層意義。例如:影響全世界的荷李活電影,雖然看似是供人娛樂的普及藝術,實則內藏大美國主義,向全世界宣揚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又不時貶低其他宗教及族裔人士。問題是究竟有多少人能看穿電影的點子,而不會被潛移默化呢?另一個例子是電視新聞。電視新聞看似是極為客觀的報導,但只要比較一下英國廣播公司和CNN的新聞報導,你便發覺原來同一樁事件,報導的手法、攝影機所拍下的影像都可以有如此大的差別。



本書只能說是視覺文化的入門介紹,其中沒有談及的課題實在很多,例如我們並沒有處理視覺藝術,而對攝影的課題,也是粗略帶過。反而花了不少章節討論電視節目、電視新聞和廣告,因為我們認為電視乃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媒體,較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在此感謝王建元老師的提點和參與本書的策劃工作。而對另一位作者陳英凱,則深感抱歉,因為出版時間緊迫,再三催促,請諒。林榮基先生曾參與此書早期的構思,在此也一併致謝。





2006年5月20日

關鍵字詞: 電視|文化研究|通識思維|電視劇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