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逢,我們分別,我們長相憶

我們相逢,我們分別,我們長相憶
本書是最新問世的舒巷城先生散文集,收近年陸續找到的、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八三年先後發表於香港多家報刊而未曾結集的零篇散頁,計四十九篇,別為兩輯。

首輯《拾掇》包括:雜記、 記人、記影樂、記遊踪、記心詩、他山石等六類。文章篇幅不一,有數百字短製,有數千字長作。取向多元,或記見聞感念,地北天南,信馬由韁;或記某人際遇、生平、言談,智趣兼具;或記名著改編電影和古典交響樂曲,啟迪欣賞;或記倫敦、巴黎和星、馬、泰遊踪
,開眼展懷;或記心中詩情、畫意、哲思、想像,激發咀嚼;或中譯英美作家小說、散文、劇作、創作經驗談,聊供借鏡。

次輯《鉤沉》選自少作短散文和小小說,顯露作者鮮明的喜惡愛憎、人生態度、處世準則、思辨方式和創作觀點、路向等,所來有自;而他那親切、溫文、與你自在暢敘交流的行文和待人風格,亦早現端倪。

本集的編印,為讀者、研究者,留存了許多難得資料。
舒巷城自傳

我原名王深泉,祖籍廣東惠陽縣。一九二一年九月十二日生於香港,在此長大受教育。早年西灣河、筲箕灣是我的家和生活基地。街坊上和那一帶的人事悲歡,為日後的小說創作提供過好些素材(短篇《鯉魚門的霧》、長篇《太陽下山了》是其中例子)。父親在當地開了家商店,卻無法改變我這長子難以「子承父業」的命運。七歲進私塾唸「人之初」,為期甚短;繼而在兆榮漢文學校肄業,背誦古文舊詩是功課之一。讀了幾年小學後,考取到當年官立英校特設的獎學金;於是先讀「五年免費」的育才書社(EllisKadoorieSchool),後讀教會辦的華仁書院。(前者位於上環附近某小崗高處,是一座設有鐘樓的西式紅磚建築物;後者當年位於中區羅便臣道側的半山上。)回顧那六、七個年頭,每天上學、放學,往返之間要走一大段的路才乘搭「長途」電車,可以看到這海港城市在變化中的日漸繁忙。自童少年時起,興趣廣泛,參加過小足球隊、曲藝社,學過唱粵曲、依譜填詞等等;喜歡看電影,喜歡風格各異的音樂、繪畫;接觸新文學後,可說「一往情深」了。因無緣攻讀大學,自知所學不足,便努力自修、學習,至今未輟。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香港人口倍增,文化事業蓬勃。在抗日戰爭期間就讀英文書院時,受了朋友及南來作家的影響,開始投稿。曾以王烙等筆名發表過一些小說、詩歌的習作;也曾被兩位寫新詩的朋友拉「入伙」,在某學院出過一本油印的《三人集》。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翌年離開淪陷的香港赴桂林。往後異鄉歲月中,唯一與我「重聚」過幾天的親人,是戰前在廣州研讀戲劇、戰時在奔波中熱心於搞話劇的叔叔,即先父的三弟。到桂林後,我在印刷廠做過校對等工作;在書店朋友的鼓勵下,也曾於漓江畔寒夜透風的板房裡,化數月工夫把一部並非暢銷但風格獨特的英國小說(TheSeaTower)翻譯成中文。後來十八萬字的《望海樓》譯稿在戰亂中失去了。一九四四年秋,湘桂大撤退、大疏散,像千萬無家可歸的人,成了顛沛流離的難民。其後與一偶遇的青年朋友結伴,徒步穿州過省,從宜山到貴陽,每天身負行囊、曉行夜宿,途中暫停時替人家擺賣故衣籌路費;投野店、睡稻草鋪,都是平常事了。我輾轉到了昆明才找到工作,在美軍(盟軍)機構中任文員,也當譯員;直至戰後數年仍天南地北,先後在越南、台灣、上海、東北、北平(北京)、南京等地工作、生活過。那幾年添了點人生閱歷與風霜,偶爾執筆為文寫詩,或閱讀古今的一些中外文學作品時,似乎有較多的體會了。
一九四八年底返港與家人團聚。從那時起,卻要面對另一種現實,每天為衣食住行而忙。在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裡,文學往往成了出奇的奢侈品。深夜有感:怎麼辦?只能以「非文藝」的職業(如會計工作等等收入)來支持那份「文藝興趣」或創作熱情。因此,四十多年來,為了謀生,先後任職於洋行或商行、建築公司、教育機構等,業餘從事寫作,一點一滴或時斷時續地寫。期間,曾向任職公司申請五個多月停薪留職的「長假」。一九七七年九月,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邀,赴美參加文學活動,為期四個月。(然後趁訪友之便,另加月餘難得的「逍遙遊」,帶塗鴉自娛的畫冊上路;回來後曾把一些草於紐約、華盛頓、三藩市、西雅圖、東京等地的街頭速寫發表於此間的刊物上。)
個人除常用的筆名舒巷城外,還用過秦西寧、方維、邱江海、舒文朗、尤加多、石流金、秦可等筆名發表作品。

一九九二年
第一輯 拾掇



 雜記



  燈光與大廈

  星期六的晚上

  遊埠

  斑馬線上

  都市病

  冰室

  《中國小說史略》英譯本

  生活與「奇遇」

  何其芳早年的詩與散文

  筆記二則

  「好坐」的茶座

  聽曲小記

  「太空塔」下望

  「尖東」娛目

  太平山與安樂水

  氣候宜人



 記人



  海員朋友的「奇遇」

  韓素音二三事

  楊振寧談新中國



 記影樂



  狄更斯和聖誕節

  G小調交響樂——莫扎特的傑作



 記遊踪



  我到了倫敦

  巴黎遊踪

  曼谷寄簡

  檳城寄簡

  南行寄簡



 記心詩



  小流集

  浪花集

  船



 他山石



  橋邊的老人

  一個天之驕子的母親

  失魂的人——倫敦「都市場景」

  《憤怒的回顧》片斷

  我怎樣寫短篇小說——創作經驗談之一

  另外的一個短篇——創作經驗談之二







第二輯 鉤沉



  「私貨」!

  關於「詩」的二三事

  實幹

  朱先生

  歌聲

  一個我認識的人

  義氣

  「作假」的技術

  談「戀舊」

  關於「笑」

  「名」

  「感情決裂」

  秘密(上)

  秘密(下)



  舒巷城自傳
出版說明

本集在專欄散文集《水泥邊》問世之後編竣,大別為兩輯。

第一輯《拾掇》。基本上收的是,一九五三至八三年先後發表而未結集的零篇散頁,包括六個小類。在目錄裡,類與類之間以空行分隔。

第一小類《雜記》,十六題,性質也是專欄短製,地北天南,信馬由韁,與《水泥邊》大體相類。前面六題原刊《新晚報‧良夜週刊》,其中第一至四題署名「方成」,第五、六兩題署名「阿成」;中間七題原刊《文匯報》副刊,其中前三題在《品茗絮語》欄,署名「王思」,餘四題在《無拘草》欄,署名「秦西寧」,內︿「太空塔」下望﹀曾收入花千樹出版社出版的《燈下拾零》;末三題原刊《香港夜報》副刊《香江夜話》欄,署名「尤加多」。

第二小類《記人》,三題,篇幅較第一類稍長,分別圍繞某人的際遇、生平、言談展開。原刊《新晚報‧下午茶座》之《海闊天空》欄,署名「阿寧」。

第三小類《記影樂》,兩題,介紹名著改編的電影和古典交響樂曲。首題原刊《文匯報》副刊《劇影》版,為《聖誕節談〈聖誕述異〉》系列文章之三,署名「何頻歌」;次題原刊《新晚報‧新樂園》之《播音音樂》欄,署名「史名寧」。

第四小類《記遊踪》,五題,記倫敦、巴黎和星、馬、泰遊踪,每題數千言。前兩題原刊《伴侶》半月刊之《伴侶的腳踪》欄,後三題原刊《海洋文藝》月刊;五題署名均為「舒巷城」。

第五小類《記心詩》,三題,皆散文詩。估計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之作,先散見於報刊,署名情況待考;後才匯聚成「集」,收入梅子主編之大型「中國現代文選叢書」之《舒巷城選集》(選文由作者親自甄遴,一九七九年,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

第六小類《他山石》六題,最短約千五字,最長四千餘字。前面兩題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短篇小說的中譯,原刊《南洋文藝》月刊,譯者署名「舒巷城」;第三題是英國作家J. B. Boothroyd散文《失魂的人——倫敦「都市場景」》(原名《世界還是老樣子》)的中譯,刊於何處失記待查,譯者署名「秦西寧」;第四題是英國劇作家約翰‧奧斯本劇作《憤怒的回顧》中譯片斷,原刊《七十年代》月刊,譯者署名「方有期」;末兩題是英國作家L. A. G.斯特朗的創作經驗談中譯,原刊《海洋文藝》月刊,譯者署名「舒巷城」,其中的第二篇,也曾易題為《短篇創作經驗談》,收入上述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的《舒巷城選集》。

第二輯《鉤沉》。僅一小類,共十四題,屬短散文和小小說,原刊一九三九年三月至一九四一年四月的香港《立報》副刊《言林》版,署名「王烙」。

有兩點需要說明:(一)以上第一輯第五類三題散文詩和第六類一題譯文,均曾見於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之《舒巷城選集》,所以再改入本集,主要是因為那本「選集」早已絕版;原刊的報紙雜誌更難覓得,讀者想重溫這些文字,已極不易。(二)本集為散文集,卻破例另收散文詩和外國小說中譯,是考慮到作者這兩類作品篇數不足以單獨結集,為免遺珠,權且如此辦理。

本書全部包含四十九題文章,長短不一,取向多元;得來頗不易。

第一輯是編者從作者夫人陳月明女士提供的一批剪報和手稿中,精挑細選所得;它們「誕生」的時空頗有差距,但作者那親切、溫文、與你自在敞懷暢聊的行文風格,一如既往。決定割愛的不多,大抵是些議論時政國是的文字,執言態度鮮明,但顯屬急就章,文學成色不高,時過境遷,保留價值不大。還有少量手稿,或筆跡一時難辨,或並未成文,或係早年幼嫩戲作,也惟有暫付「闕席」。作者倘健在,想必也會這樣決定。



第二輯是香港公開大學學生吳廣泰和張麗儀向陳月明女士提供的。他們喜愛舒先生的作品,由余呈發先生答馬輝洪問的文章中,獲悉舒先生早年常投稿於本地報章,課餘便到圖書館翻查,終得十七篇。其中影印自《立報》的,有十四篇短文和一首十五行新詩(題《出賣自己肉體的人》),皆署名「王烙」;影印自香港《申報》的,有一首三十行新詩(題《新生》),署名「王烙」;影印自香港《文匯報‧文藝》版的,有一首十九行新詩(題《致袁雪芬》),署名「秦城洛」。除《致袁雪芬》發表於一九六一年一月三十日之外,其餘都是作者十八至二十歲(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一年)開始踏上寫作之路時的文字,今已鮮有人知;但他的喜惡愛憎、人生態度、處世準則、思辨方式和創作觀點、路向等等,已可從中窺知一二。為給研究者留存更多的早期資料,此次將上述十四篇短文悉數入集。另三首新詩則待詩集再版時考慮是否增補。

不論是將報上專欄抑或不同時期發表的文字結集,編者都須細心董理,譬如為文章分類排序,校補字詞錯漏,芟除衍文,合理分段,加必要註解或說明,標示準確的出處、寫作或發表日期(本集均標發表日期)等,這些,除了個別篇因當年剪報時出處和發表日期失記待考之外,自認都已盡力做到。惟因種種緣故,不逮之處難免,殷盼各方高明不吝匡正,以期再版完善之,先此道謝。

到目前為止,本集應是舒巷城先生最後的散文集。但廣義的散文,似還可以包括日記和書信;而作者生前喜即興振筆,著述會友,輕易不肯發表,即便披露,筆名多且不張揚,故估計也尚有其他佚文在世。喜歡舒先生散文的讀者,想必希冀:他的日記和書信,會連同飄然回歸的其他精彩的散文「餘緒」,一起編入「舒巷城散文總匯」這個「大家庭」裡,與眾分享。這樣的一天何日來臨,相信時間老人有他的妥善安排,不妨耐心等待。

末了,交代一下:本集書名出自作者膾炙人口的散文詩《小流集》第十四首。請讀讀這首詩吧,你就會了解作者的心路以及他與讀者之間的深情美意。

編者 梅子               

二○一三年三月十五日初稿,五月八日二稿。

二○一五年二月二日子夜定稿。

關鍵字詞: 散文|小說|見聞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香港閱讀城專頁 慢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