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聾人朋友

我的聾人朋友
聾人和弱聽人,其實一直在你我身邊共存着。
一如其他受社會忽略的群體,他們都想有人細看自己的故事。

聾人和弱聽朋友,跟健聽人一樣,只要有公平機會,就可以正常讀書、求職、好好生活。但香港近十萬名聾人及弱聽人士,在升學、就業、升職,甚或基本如求診時都遭遇健聽人永遠無法想像的困難。由於社會「大眾」不懂手語,無法分享他們的故事,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大洪流下,這群「少數」在接受教育時,甚至被禁用他們溝通的主要方法──手語,忍受外界奇異的目光、戴著助聽器艱難地學習讀唇、打手語要罰站、委屈地畢業後卻仍是半文盲……

本書的文字作者,與兩位聾人拍檔訪問了八位年齡及背景各異的聾人和弱聽朋友,就是要記錄他們的故事。當中,包括在日佔時期血淋淋地見證哥哥被斬頭、為救父母而拚命叩頭向日軍求饒的婆婆;有從小堅持刻苦訓練而能發音精準、聆聽不到琴聲但懂彈鋼琴,卻不擅交際的弱聽女子;不堪積壓已久的壓力而自殺的「聽障女狀元」;偷渡來港、到日本工作再回港創業的「手語講古佬」等:

「我懂得一個『人』字……是媽媽拿來兩根樹枝,放在地上,砌成一個人字,然後用手指指我,指指自己,用手摸摸我的臉和我的手腳。我初時不明白,後來自己動腦筋想了一會,忽然就明白了。以後求人給飯吃時就舉起兩根手指,向人家做出這個『人』字,對方就懂了。」

「老師上課時見我們讀唇太辛苦,會一邊說話,一邊加手語和動作讓我們明白,可是校長會巡課室,老師一見校長經過,便馬上把雙手收起來,生怕被抓到。」

「從小我就沒有想過要當健聽人,耳朵聽不見就是聽不見,但一直希望自己能好好說話,跟人溝通……到了現在,我會說自己是『聾人』,這就是我的身份。可是洗車生意是另一回事,我不想再去搏甚麼同情,我的洗車技術才是最重要的吧。」

「其實回想起來,我一點都不了解她,不知道她經歷了哪些掙扎……就算到了現在,我一個人坐車,回想起來,也一樣會哭。她出事後,我開始接觸聾人,才知道她當時面對那麼多的苦。」

作者時而為受訪者那些傳神的手語拍案叫絕、時而為他們無法被理解的苦痛而落淚……每篇故事都輔以基本聾人常識和歷史資料,為健聽人和聾人及弱聽人士之間巧妙地架起了一道橋樑,讓社會各界有渠道了解這群社會小眾的心聲、確認他們的存在、使他們沉默卻不消聲。

讀者手持此書,便能走進聾人及弱聽人士鮮為人知的世界,也對他們應有的權利和尊重增添了解,正視、思考及著手處理社會大眾對小眾的不理解及不公平的大小問題。誠如書中受訪者所言:「我不要可憐和同情,但是我們需要『理解』!理解就可以,然後公平對待我們。」
作者/訪談員:

陳意軒

健聽人,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系畢業。及後因在大學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工作而學習手語,認識到香港聾人的生活狀況。2011年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進修「聾人研究」課程,回港後希望繼續支持聾人平權事務,仍在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同行者」。


訪談員:

路駿怡

先天性聾人,於真鐸啓喑學校畢業,其後於舊金山藝術大學獲得新媒體副學士學位。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擔任初級語言研究助理,同時正在參加亞太區手語語言學研究及培訓計劃。


沈栢基

先天性聾人,於真鐸啟喑學校畢業,曾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分校主修平面及媒體設計,其後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從事設計及研究工作。曾在加拿大溫哥華生活,見證當地對聾人的尊重。回港至今為聾人爭取應得的聾人權益及公平的機會。
序:騎在我們的肩上



第一章:走過戰時的聾人故事

日佔時期的聾人回憶

紀老先生的手語專場



第二章:這樣的口語教學 ── 聾人上學的故事

我的中文課

語言的記憶



第三章:一些「成功」與「失敗」的故事

健聽和弱聽延續彼此的生命

這是一個普通不過的故事

做聾人,要好Tough!

像鳥一樣自由飛翔



附1:香港手語的初期發展

附2:統一香港手語的問題

附3:絕種恐龍的抱怨 ─— 聾人文化與手語的未來

附4:巴富街的特殊教育組

附5:人工耳蝸的是與非

附6:「聾人」、「聽障」、「弱聽」有何分別?
在喧鬧一個冒失的路人向你衝過來,你剛巧妙地閃避而過之際,看到眼前有一群人,違反了香港鬧市的「道路行走政策」,看上去明明是朋友,卻離彼此間遠遠的,幾個人打橫霸佔了行人道的大部分空間,差不多成了一個圓形。



你再留意看,他們的雙手,在空中不住揮舞,擠眉弄眼歪嘴,五官像各有自己的生命似的。



你腦中沒有閃過任何念頭,腳步加快,繞一個彎,把眼前這群人甩在背後,繼續走路。



一本書,是結結實實的文字紀錄,像把情節、神情、感受,一下子凝住,不任意讓其溜走。



聾人和弱聽人,其實一直在你我身邊共存着。一如其他受社會忽略的群體,他們都想有人細看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有幸,有機會學懂手語,跟他們做了朋友,他們會急不及待地坐在你身邊,一五一十的:



「我當年就讀的聾人特殊學校,不准我們打手語,因為老師說,這個社會的人,全都是用口講話的,我們要戴上助聽器,接受語言訓練,要『融入社會』。可是我們聾人真正想什麼,健聽人不會知道,我們不要這樣的教育,我們想改變。」



「甚麼是聾人文化?甚麼是我們的文化?我們只是像其他少數族裔,生活和語言跟健聽人有點不同罷了。我們愈是受環境壓迫,就愈要靠攏在一起。我們只是想保存自己的語言、歷史、文化,不過份吧?」



「我自小入讀主流學校,跟隨社會的成功標準來活,考試要拿高分,找好的工作,最重要是學會說話。可是我常常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甚麼?」

健聽人不懂手語,不打緊。我們決定,做擴音器,把這些「聲音」放大,讓人聽見。



這本書,由聾人路路、阿基、健聽人意軒三人,合作完成。走訪八位朋友、寫稿、校對、做手語版本、後期製作,過程既困難也有趣。意軒是健聽人,文字書寫部分由她負責,可是要訪問用手語的聾人朋友,就必須有路路或阿基在場了。意軒懂手語,可是聾人朋友往往還是愛跟路路和阿基談天,手語打起來,眉飛色舞,意軒坐在一旁,差點變透明!



訪問錄影好,意軒得把手語逐字翻譯成中文,再抽取重點,寫成供出版的文字稿。部分受訪者語文水平不高,意軒把稿子拿上門,又逐字翻譯成手語,讓受訪者校對。



文字稿做好了,輪到路路和阿基頭痛,這些故事,得由他倆負責用手語表達出來,做成光碟,讓聾人朋友直接觀看。



本書製作需時,有一段時間,三人出國,分別身處地球的三大洲。出版社來郵,意軒必須把內容翻譯成手語,攝錄成影片,讓路路和阿基看後回應。很多次,手語打得一塌糊塗,兩位聾人拍檔回郵:「我們不知你說甚麼」,三人氣餒得差點要放棄。越洋視像又無補於事,聾人朋友的習慣:要緊的事,必須面談,於是製作暫停了好一段時間,等三人回港,溝通了無障礙,大家又才展露笑顏,重拾信心。



雖然為了主題更清晰,我們把這本書叫作「我的聾人朋友」,但本書除了收錄六位用手語的聾人朋友外,還有一位自稱「弱聽」的朋友,和一位健聽人,各自有不同的背景、故事,加起來,「不就像三種不同顏色味道的冰淇淋嗎?聾人打麻雀有個習慣:見到桌上三組不同牌子,萬子、筒子、索子,會叫它『三色冰淇淋』。」阿基笑道。



要感謝本書所有的受訪者,你們不介意把自己私密的故事和盤托出,對我們完完全全的信任,溢於言表,也感激出版社的支持、幫助。



這本書,如路路所說,「讓你騎在我們的肩上,看這個世界」。是的,這是所有說故事的人的心願吧。



路路、阿基以手語釋述 (見「序幕:我們為甚麼要製作這本書?」)

意軒文字紀錄

二零一二年十月九日

關鍵字詞: 弱聽|特殊教育需要|手語|聾人

讀者書評

請登入給你的書籍評分

登入
你的評分:  

請登入以享受個人化閱讀體驗,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
電子書售價:HK$:

如欲購買,請先以教城帳戶登入(學生帳戶除外)。或按「略過」繼續瀏覽。
成為會員 登入 略過